阿里新任CEO宣布「兩大戰略重心」背后
吳泳銘在全員信中強調的“用戶為先、AI驅動”戰略重心會不會只停留在口號層面?
這是外界不可避免的疑問。
9月10日,阿里巴巴新CEO吳泳銘上任。這是今年6月20日阿里巴巴董事會就做好的決定,經過三個月的沉淀,這一消息已經激不起太大波瀾。
關于吳泳銘的背景與履歷,已經有太多消息。這位十八羅漢之一,阿里媽媽創始人、“All in 無線”發起人,重新到了戰斗的第一線,正式披掛上陣,親督變革。
戰略、業務、組織,阿里需要一次從內到外的全面變革,阿里CEO吳泳銘首封全員信如是說。
這將是一場什么樣的變革?或許沒有人能夠預判。
但阿里和吳泳銘所經歷過的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01
存量競爭時代的來臨
全員信直入正題,自我介紹后的第一句,就是呼吁,讀之極為震撼:
時代在變,阿里必須變!時代在進步,阿里更必須進步!
時代確實在變。經濟學理論中有一個“低垂的果實”理論,指的是在科技成熟的初期,通過商業模式的簡單創新就能創造出大量的財富。國內移動互聯網過去十年的整體增長,來源于用戶人數和時代紅利釋放,大型互聯網公司抓住流量噴發的機會,就是所謂地采到了低垂的果實。
在紅利已經不再顯著的今天,已經適應的增長模式效果也大不如以往。行業增長趨緩,已經是肉眼可見的變化。
競爭環境也在發生劇烈變化,消費行為習慣變遷和生成式AI等科技變革的時代大背景,是互聯網行業共同面臨的挑戰。
經濟下行的趨勢下,這種增長引擎的推動力也在不斷減弱,在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只能集中在現有的資源上時,平臺將進入到存量競爭階段。存量競爭是最近幾年的網絡熱詞,如何在存量競爭中保住自身優勢,同時還能夠在不斷短兵相接時保持戰斗力,則是吳泳銘想要表達的重點。看他劃出的重點,已經非常明顯,要守、更要攻!
可用戶為先、AI驅動,還適合現在的阿里嗎?
02
照顧用戶的那些“微體驗”
現世大多數的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而太多企業迷失在“為了做而做”的目標里。
回顧阿里24年歷史上的所有大創新,都來自細小、不起眼用戶體驗的提升。
為了防止用戶被騙9塊9,有了支付寶。
為了讓平臺24小時不打烊,有了阿里云。
為了讓包裹快那么一點點,有了菜鳥。
……
也許這些甚至都不能稱做是“功能”的微體驗提升,在用戶眼里都有些微不足道,但正是這種用戶為先的價值觀,成就了阿里,更是開創了一個個龐大的產業生態,讓移動支付、云計算、快遞業、AI,成為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回看吳泳銘9月12日提出“用戶為先”的戰略,依舊看似不起眼,但背后包含著阿里開創者們骨子里流淌著的業務哲學和社會使命。
用戶為先的理念,猶如空氣一樣,你看不到空氣對你日常生活的影響,但它卻是你生活的第一影響因子。
阿里人和它的用戶,都需要這股潤物細無聲的空氣。
03
非AI背景的吳泳銘,能做好AI驅動嗎?
吳泳銘把AI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們必須讓阿里巴巴各業務的用戶場景都變成AI技術最佳的應用場,通過技術創新帶來突破性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如果跟不上AI時代的變遷,一定會有新的物種將我們取代。”
或許有人不解,吳泳銘并非AI出身,何以要如此重視AI?
何為AI組織力?
把有限的AI人才和計算資源,掙脫部門墻的束縛,放在“企業相信、用戶需要”的地方,目標統一、減少內耗、降低損耗,便是AI組織力的體現。
廣告界有一句經典名言“我明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了,但是我從來不知道浪費的是哪一半。” 大公司的AI事業同樣如此,浪費甚至大于創造。
反觀OpenAI,圈內并沒多少AI科學家欽佩Sam Altman甚至首席科學家Ilya的研究能力,但無一不認可他們在生成式這條道路上一路走到底的信念感,以及把有限的人才和有限的資源只投入一個方向的AI組織力。
AI信念感和組織力,是高手之間過招的決定性條件。
AI驅動,是吳泳銘十幾年來的信念,AI組織力的建設,他也早已有了肌肉記憶。
2019年任正非的一句內部講話,點醒了陶醉于炫技的AI從業者:算法團隊要直接殺入到項目中去,一線既有算法又有數據,就容易突破。你們組織優秀的博士形成一個軍團,撲上去,就可能把口子撕開。抽象的平臺一定要有實踐東西檢驗,多幾個具體化的平臺,綜合起來才會有抽象平臺。別關在深宮大院里面,到戰場上去,立功去,說不定你就從少尉升少將了。希望你們的軍團能率先殺出一條血路來,成功了我會來看你們。
而在更早的2011年前后,由吳泳銘領銜的阿里媽媽、搜索事業部、手淘技術部,陸續把當時國內頂尖的算法工程軍團,扔在了由用戶、商品、賣家構成的復雜場景戰場上,他們前赴后繼,把象牙塔和頂會論文中習得的實用且時髦公式,撒在了把業務抽象過的X和Y當中。
那時的吳泳銘作為AI旗手,第一次帶著“AI驅動”的信念,組織劉振飛、楊過、李紅星、思函、青峰、吳雪軍、袁泉、五福、樂田等人,打響了中國電商AI的第一槍,這是阿里AI的第一出征,也是被后來證明成功的一次出征。
搜廣推算法團隊不僅大幅提升了用戶體驗、流量效率和營收變現,更是在后期先后引入了蓋坤、仁基、谷雪梅、金榕、華先勝、司羅、周靖人,以及顧問顏水成等AI明星。
之后達摩院的成立,也讓集團各路算法專家聚攏,共同探索科學和業務的核心命題。
由這群人培育出的后浪,又四散在淘天、本地生活、云等業務板塊,以更高的研究視野、更扎實的工程能力,驅動著阿里的新一輪變革。
《我為什么支持BAT拆掉AI研究院》提到,AI人才在業務部門和研究院符合時宜的切換,才能塑造出AI組織力。海內外多數企業的AI團隊,要么長期拘于研究院,難接地氣,要么長期在業務部門,視野局限。
阿里AI鐵軍,一直經歷著從業務,到研究院,再到業務……的循環轉換,在“公司相信、用戶需要”的地方磨礪。
這段封塵的歷史倘若沒有吳泳銘的開篇,或許阿里AI也無法站在現在的高點。
此時的吳泳銘,還能打好”AI驅動“之戰嗎?真正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是樂觀的。
04
用戶優先、AI驅動下的新增長點
全球化市場,是中國商家眼中不折不扣的增量市場。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在創立之初就確立的愿景,所以有了中國黃頁,有了阿里B2B業務,“立志要做一家由中國人創辦在全球經濟發展有獨特價值的公司”。
過去十年,速賣通、Lazada、rendyol等公司同樣是從用戶體驗出發,在本土化和優質供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決策,比如有扶持海外商家、開發重點國家的獨立應用以及在重點國家匹配了相應的本地化人才編制等。
6月季度,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1%,其中國際零售商業收入同比高速增長60%、訂單同比增長約25%。這代表阿里的國際化板塊,已經在全球扎根。
這一數字固然好看,從商業意義上來說,意義更為重大。因為阿里的全球化不是一家公司的全球化,是與所有商家站在一起的全球化。一個全球化的平臺,能夠引發指數級的商業機會。
這些商業機會,同樣也會反哺到阿里自身,海外必然是新的增長點。
05
結語
用戶優先、AI驅動,是阿里的戰略重心。將用戶留下來,讓技術更高效,把目光放全球,是它的三大要求。
自三月份以來,阿里在應對挑戰中,主動求變,設立了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實行各業務集團和業務公司董事會領導下的CEO負責制,目前已經初見成效。
所有人都在期望阿里成為一家102年的企業,沒有人知道應該如何做讓一家互聯網公司成為102年的企業。現在,24歲的阿里給出的答案是,要在時代脈搏點中,始終保持應對未來的智慧與力量,始終保持自我變革的勇氣。
##文章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