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證報頭版評論: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金融工作目標、主題、主線、重點等部署、任務的明確,將有力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改革持續深化,金融開放穩步推進,金融風險得到有效防控治理,金融行業整體穩健發展取得新成效,金融高質量發展具備扎實基礎。更緊迫的是,面對科技創新的澎湃大潮、經濟轉型的切實需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亟待提質增效,金融高質量發展亟待取得新突破、實現新躍升。
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要守牢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為穩預期強信心促發展增添新動力。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潛在風險隱患較多,且在開放擴大背景下防范外部風險傳入的壓力不小,在改革步入“深水區”背景下破除風險背后深層次矛盾問題的難度加大,筑牢金融風險“防火墻”絲毫不能松懈。對于投資者擔心的房地產金融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監管部門創新政策工具手段,加速建立健全風險防范化解長效機制;對于新技術新業態引發的各類金融創新活動,監管部門著力加強穿透式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可以說,健康平穩運行的金融市場能高效發揮預期引導、資金融通、價格發現、資源配置等功能,護航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要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為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資本市場是資源配置最為市場化的金融市場。從國際經驗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資本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獨特優勢。實踐證明,擁有成熟資本市場的經濟體,產業結構轉型過程更為平穩順暢。A股注冊制改革已證明,市場包容度的提升,促進了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的快速成長。可以說,統籌投融資發展,著力培育長期資本,將有利于增強資本市場培育新經濟新技術企業功能,助力實體經濟創新發展。
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服務。目前,相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我國多層次金融體系還不夠發達,金融產品還不夠豐富,金融市場廣度深度也有待拓展。這需要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脫虛向實”,調整融資結構,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持續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和考核激勵機制,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加快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金融產品,滿足經營主體合理資金需求和居民群體財富管理需求。可以說,金融活,經濟活,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將顯著增強實體經濟發展的底氣和活力。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新時代新征程上,金融必須錨定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根本宗旨,在完善監管體制、防范化解風險、優化金融服務方面體現新作為,取得新進展,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