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新書聯合書單|沖突中的寬容

《保衛人文主義:理論與政治的探討》(For Humanism:Explorations in Theory and Politics)
[英]戴維·奧爾德森 羅伯特·斯賓塞 編,王進 謝瀟雨 譯,王杰 審校,東方出版中心,2023年5月
數十年來,形形色色的西方反人文主義思潮泛起,它作為自由主義另一種版本,看似激進,卻受制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當中各種最有活力的發展趨勢,唯一目的是要嘗試建立另一種關于主體、現實、語言、文化與品位的知識商品化的模式。本書在多種意義上為人文主義做辯護,而不僅僅作為對一種思想傳統的獻禮或服務。作者認為,人文主義曾是而且依舊是一種更加穩定的政治—哲學承諾,在對待變革問題上更加精細、更具耐心、更加冷靜,而且或許更加嚴謹。芭芭拉·愛潑斯坦、凱文·安德森、羅伯特·斯賓塞和戴維·奧爾德森等學者分別從社會主義人文主義、馬克思主義人文主義、后殖民主義、酷兒理論等角度論述了人文主義,貢獻了多樣而精彩的重要研究成果。書中還收錄了蒂莫西·布倫南從語文學角度梳理維柯以來西方人文主義傳統的導論,以及兩位編者合寫的結語,后者從更為廣闊的視角重新勾勒了這些人文主義理論迄今為止的關鍵階段,乃至這些理論與各自對應的政治內容的復雜關聯。本書為探索超越西方自由主義形式,同時具備可能性和可行性的當代西方理論和政治話語,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尼各馬可倫理學I.1-III.5(希漢英對照)》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著,廖申白 譯注,商務印書館,2023年7月
《尼各馬可倫理學》第Ⅰ卷闡述倫理學的第一原理——幸福即目的善,含13章;第Ⅱ卷闡述倫理學的第二原理——德性,含9章;第Ⅲ卷1—5章闡述德性內涵的意愿性原理。這些內容構成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的倫理學基本原理部分,具有最為重要的性質。譯注者以其組織的文本研讀小組歷時七年(2005—2012)的研讀為基礎,經數年整理并撰寫注釋,完成對此部分的譯注。本書正文以希臘文、中文、英文三種語言,以盡可能切近希臘語原文的語言形式呈現,以頁下腳注形式給出語言注釋,并在正文之后給出內容注釋,釋義詳盡,可謂是一部對經典的精細解讀之作。

《現代西方哲學(增訂本)》
張慶熊 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6月
現代西方哲學流派紛立,學說眾多,如何從這些紛雜的說法中獲得收益呢?《現代西方哲學(增訂本)》是以復旦大學國家級精品課程講稿為基礎精編凝練而成,為2017年初版的《現代西方哲學》的增訂本,由初版的十四章增至二十六章,增加了對重要哲學家如薩特、德里達的專章介紹,同時加強了綜述的章節,旨在厘清同類學派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書力求以人物生平著述、問題意識、主要論點和意義影響為引線,簡明清晰地呈現現代西方哲學流變的歷史,促成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提升。

《馬克思辯證法的歷史語境與當代視域》
李西祥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書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對馬克思辯證法進行了深度解讀和研究。首先,從馬克思思想發展史的角度,深度解讀了原初語境中的馬克思辯證法思想。其次,探討了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盧卡奇、薩特,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阿多爾諾,后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拉克勞、齊澤克以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對辯證法思想的理解。最后,對當代中國語境中的馬克思辯證法思想進行了深入解讀。本書在開放、動態、發展的思路中理解馬克思辯證法,基本厘清了從馬克思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和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到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廣闊視域中對馬克思辯證法理解的變遷,深化了對馬克思辯證法的理解,也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學術價值。

《現實與理性——黑格爾與客觀精神》(L'effectif et le rationnel: Hegel et L'esprit objectif)
[法]科維綱 著,張大衛 譯,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年6月
《現實與理性——黑格爾與客觀精神》一書是享譽世界的黑格爾法哲學專家讓-弗朗索瓦·科維綱(Jean-Fran?ois Kervégan)的學術力作,此書集中展示了他在當代哲學語境下詮釋黑格爾經典的努力成果。在書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探討黑格爾為“法”這一概念所賦予的特殊的哲學含義,并指出這種重新定義與黑格爾對實定法(乃至法治國家)的合理性及其界限的認識有關。書的第二部分勾勒出近代市民社會作為實定法的實現條件所蘊含的現代生活的活力及其缺陷。作者在第三部分以對黑格爾與托克維爾之間的無聲對話的構建為導引,展示了黑格爾版本的“超越民主”的國家建構。書的最后部分以西方制度主義的熱點討論為背景,探究了黑格爾法哲學中個體、規范與制度之間的辯證關系。

《浪漫派為什么重要》(Why the Romantics Matter)
[美]彼得·蓋伊 著,王燕秋 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書重新闡釋了浪漫主義的定義,并認為“復數”的浪漫主義是真正把握其精髓和表現的途徑。在彼得·蓋伊的筆下,來自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浪漫派先驅具有各自獨特的風格,也呈現出某種“家族相似性”。蓋伊還證明浪漫派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其深刻的烙印可以在T. S. 艾略特和弗吉尼亞·伍爾夫身上找到。

《韋伯傳:思與意志》(Max Weber. Preu?e, Denker, Muttersohn. Eine Biographie)
[德]迪爾克·克斯勒 著,高星璐 黃自勤 譯,閻克文 審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2023年7月
1920年6月14日,在彼時革命風起云涌的慕尼黑,一場薄暮時分的雷雨降下,最后一波“西班牙流感”收割了馬克斯·韋伯的生命。在臨終譫妄之際,他用一副高深莫測的語氣說道:“真實就是真理。”這部傳記,是韋伯研究專家克斯勒對傳主求真之路的回溯,從19世紀中葉韋伯家族父輩活躍時期開始,直至他本人生命歷程告終的戰間期,入微的敘述,盤桓于普魯士崛起復又衰頹的歷史當中。馬克斯·韋伯,這位社會學巨擘、普魯士公民和戀母之子,他所經驗的世界,他所遭遇的少年得志、喪父悲痛、精神崩潰、戰爭亢奮等人生跌宕,還有他所周旋的德國文化科學界,一一在書中得以呈現。克斯勒借用大量往復書信、回憶錄、影像等史料,再現了韋伯強烈的生命意志,同時選取了他所作的諸多重要的學術文本,探討其誕生背景、運思過程以及后世影響,映照出韋伯未以時遷而黯淡的思想。

《后電影視覺:運動影像媒介與觀眾的共同進化》(Postcinematic Vision:The Coevolution of Moving-Image Media and the Spectator)
[美]羅杰·F.庫克 著,韓曉強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2023年6月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現,引發了人們的焦慮。人類勞動是否完全會為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對技術革新的時代巨變,人類該何去何從?人類與技術之間又有著一種怎樣的關聯?本書是一部GPT時代電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梳理相關理論和運動影像史的基礎上,以影片、銀幕和觀眾三者的關系為框架,鎖定觀看行為這一方向,以《黑客帝國》等“元宇宙電影”為例,論述了電影技術、觀看行為以及人類感官機制的相互影響和共同進化。為人們深入理解電影這一現代媒介打開一個新視角,啟發人們對人類與技術之關系的思考。

《如何閱讀波伏瓦》(HowtoRead Beauvoir)
[英]斯特拉·桑福德 著,沈敏一 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3年7月
本書聚焦于波伏瓦的經典篇章,使其經典理論遺產再次進入當代大眾視野。西蒙娜·德·波伏瓦,法國存在主義作家。本書摘節選其重要文本來闡述波伏瓦對社會存在和身份、性別、性以及老年等主題的思考。社會存在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是誰?性對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老年意味著什么?女人是什么?人究竟是什么呢?斯特拉·桑福德(Stella Sandford)探討了波伏瓦思考的哲學基礎,從她早期的道德哲學,到戰后的哲學危機,再到她形成成熟思想后所產生的驚人的博學研究。作者展示了推動波伏娃作品的存在主義立場和她對倫理問題的堅持,以及波伏娃對自己立場的不斷修正,為國內讀者展現了一個超出女權主義思想家的更為廣闊的波伏瓦。

《沉思的生活,或無所事事》(Vita contemplativa.oder von der Unt?tigkeit)
[德]韓炳哲 著,陳曦 譯,毛竹 校,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7月
“滾動著,像石頭一樣滾動著,按照愚蠢的機械定律。”——我們正在成為這樣一群行動者。我們對生活的感知只剩工作和績效,“無所事事”也就成了我們想盡快清除的赤字。人的存在被行動榨干,變成可以被剝削的對象。我們失去了對無所事事的感知。無所事事不是無力行動、拒絕行動,也不是簡單地在行動中缺席,而是一種獨立的能力。它有自身的邏輯和語言,有其自身的時間性,有自身的結構與氣勢,甚至有其自身的魔力。無所事事是人性的構成部分。它參與到“做”中來,讓“做”實實在在具有了人性。倘若沒有遲疑和中止,行動將淪為盲目的活動與反應。缺失了安寧,就會出現一種新的野蠻。假若失去無所事事的能力,我們就會像一部只會運轉的機器。對生存的憂慮和純然屬于生命的困苦終止之處,便是真正生命的起點。無所事事是人努力的最終目標。在來臨中的和平國度里,人不過是“生命體共和國”的公民,與植物、動物、石頭、云、星無異。

《真實與虛擬:后真相時代的哲學》
金觀濤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7月
這是一個后真相時代,我們對于何為真實的判斷曖昧晦暗。現代社會龐大的信息數據網絡,除了如同迷魂陣令人難辨真假,也如同牢籠將我們封鎖其中。回顧來路,20世紀的變革既漫長又短暫,一方面,科學的迅速發展建立起現代人膨脹的自信,另一方面,科學和人文的相互隔絕,使人意識到用科學來尋找主體及意義世界仿佛緣木求魚。于是,當元宇宙作為熱詞常掛在頭版頭條,當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并被應用于商業領域,在娛樂的熱潮過后,我們猛然墮入由無知和茫然帶來的無限焦慮甚至恐懼之中。當我們認為科學決定了人類社會的命運,卻不明真假,難分好壞。現代性的危機橫亙于前,仿佛來歷不明的颶風橫掃一切。真實性哲學的探索來自對現實問題的反思。真實性的喪失難以避免,其背后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坍塌。在前著《消失的真實》中,作者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這一問題出現的根源,而這本書將延續這一提問,試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作者認為,要找到這一方法,最根本的是要破除因為科學與人文割裂導致的現代人對科學發展的迷信與幻想,建立一種科學認識論的新框架。首先,要講清楚“什么是現代科學”,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又面臨什么問題。其次,立足于此,從哲學的視角審視科學的各個領域,包括對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進展的反思。最后,通過借鑒“科學真實”,直面“社會真實”與“個人真實”,尋找一種將科學、人文社會和藝術統一起來的理論。不同文明的超越視野,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重建,以及日新月異的科學發展,都將在這種嶄新的哲學中獲得理解。

《醉的哲學》
王俊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
醉是一種獨特的精神體驗,一種很多人都可能有過的經歷。現象學者尤其擅長對人的意識狀態進行犀利的剖析,然而,對醉的狀態下,真能做出清醒的分析嗎?對醉的研究,是一種切己的體察。在當代人的生存境遇下,醉又意味著什么?作者在本書中對古今中外的哲人關于酒醉狀態的描述和討論進行了分析,也擴展到對中西飲酒文化的思考。作者運用現象學的方法,揭示了醉在哲學上的獨特意義,顯示了作者獨特新穎的視角和體驗。

《朝霞》(Morgenr?te)
[德]尼采 著,田立年 譯,劉麗霞 校,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2023年7月
《朝霞》初版于1881年,由5卷共500多條格言組成;1887年再版,增加一篇“前言”。在著作史上,《朝霞》是尼采中期代表作之一,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卷(1880)與《快樂的科學》(1881)之間。本書主要對道德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在尼采思想的“三種變形”(駱駝、獅子、孩子)中,《朝霞》位置特殊,主要扮演了類似獅子的角色。獅子冒失闖入了被視為安全的道德原則獵苑,為發掘善惡之基礎和深淵,占主導地位的道德一直都以勸說、鼓動和施魔術的方式有效地加以抵制。為此,尼采需要兩樣東西:一樣是鼴鼠式的地下作業方式,它預示了后來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價值考古學;另一樣就是“思想的誠實”,在啟蒙運動的意義上,將道德努力的實踐要求與“敢于去認識”的理論要求結合起來。

《傲慢的堡壘:性侵犯、問責與和解》(Citadels of Pride: Sexual Abuse, Accountability, and Reconciliation)
陳瑋 譯,浦睿文化|岳麓書社,2023年7月
在這部開創性的作品中,瑪莎·努斯鮑姆結合女性主義、哲學、法學、社會學等,深刻剖析了男性物化和支配他人的心理成因和社會根源。在美國司法歷史的背景下,她還揭露了三個在性侵問責方面存在缺陷的特權領域,即三座“傲慢的堡壘”:司法界、藝術界和體育界。這些傲慢橫行、充滿有毒的男子氣概和腐敗的領域,正是法律最應該發揮作用的地方。努斯鮑姆不僅痛斥男性的特權,而且警惕受害者的報復心態存有的隱患。在她看來,只有建設性的精神、寬宏的心態、積極的愛,才能走向真正的問責與和解。

《沖突中的寬容》(Toleranz im Konflikt: Geschichte, Gehalt und Gegenwart eines umstrittenen Begriffs)
[德]萊納·福斯特 著,馬飛 余玥 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8月
本書是萊納·福斯特獲得萊布尼茨獎的重磅之作,也是其學術生涯中的里程碑之作。寬容概念在多元化社會中扮演著中心性的角色,因為它表明了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既讓各種信念和實踐活動間的對峙得以存在,同時也讓此對峙得以緩和。寬容概念的歷史和當下境遇的批判性視野讓下述事情變得清晰可見,即:這一概念在其內涵和在對其的評價中始終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概念,并且自身就處于沖突之中。對一些人來說,盡管分歧劇烈,但寬容概念曾是且現在仍是一種對互相尊重的表達,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寬容概念則是一種傲慢的、具有潛在壓迫性的姿態和實踐行為。為了分析這一沖突狀況,萊納·福斯特在本書中重建了自古典時代以來關于寬容的哲學和政治討論。他展示了從斯多亞學派直至當代為寬容奠基的方式和寬容實踐的多樣性,發展了一種極富歷史信息量的系統性理論,這種理論將在當前的寬容沖突中得以驗證。

《烏托邦之后:政治信仰的衰落》(After Utopia:The Decline of Political Faith)
[美]朱迪絲·N.施克萊 著,王籍慧 譯,錢一棟 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8月
《烏托邦之后:政治信仰的衰落》是施克萊出版的首部作品,是以她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做了大量修改寫就的。這本書屬于思想史研究。施克萊站在“二戰”結束后、西方對啟蒙運動以來的歷史,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歷史感到灰心喪氣的時候寫了這樣一本書。這本書的基本觀點是,啟蒙時代那種宏大、樂觀的政治理論已經失敗了,現在已經無法再提出這種類型的政治理論。事實上,不僅是啟蒙主流失敗了,啟蒙運動的批判者——主要是浪漫主義思潮——同樣處在一種非常沮喪衰頹的狀態,無法對時代問題作出回應。這本書對啟蒙思想、浪漫主義等重要的現代思潮作了極具洞見的診斷,奠定了施克萊對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理解。

《我的愛,向你——我們如何抵達幸福》(J'aime à toi)
[法]露西·伊利格瑞 著,李曉晴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
露西·伊利格瑞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在法、英、美等國的學界享有盛譽。本書為作者代表作之一,探討了愛的本質和性別之間的關系。作者認為,傳統的愛情觀念往往會將愛情視為一種占有和控制的手段,而不是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這種觀念可能會導致性別之間的不平等和分裂,使得女性無法成為獨立的個體。真正的愛情應該是一種相互的、平等的、尊重的關系,它不應該建立在占有和控制的基礎上,而應該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之上。只有當我們真正地理解和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個性,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愛。本書為我們重新思考愛和性別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看的權利:視覺性的逆向歷史》(The Right to Look: A Counterhistory of Visuality)
[美]尼古拉斯·米爾佐夫 著,胡文芝 譯,拜德雅丨重慶大學出版社,2023年5月
2013年“安妮·弗雷伯格開拓性學術獎”獲獎作品。本書在視覺文化領域構建了一個反殖民的研究框架。作者將現代性描述成視覺性與反視覺性(或“看的權利”)之間的一場持續較量,解釋了視覺性如何將權威與權力縫合在一起,從而使人們認為二者的聯系是自然而然的。視覺性是一個出自19世紀早期的概念,指歷史的可視化,它是西方霸權合法化的關鍵。作者化用這一概念,提出了三種“視覺性復合體”,闡明了在每一種復合體的內部,權力如何通過分類、隔離和審美化而變得不證自明。同時,他也展示了被奴役者、被殖民者和反戰者是如何抵制每一種視覺性復合體的。W. J. T. 米切爾評價道:“尼古拉斯·米爾佐夫的《看的權利》是視覺文化研究領域的一部深刻的重磅之作。米爾佐夫的研究范圍涵蓋了跨度極大的歷史和地理區域,他強調,人類的視覺經驗——及其所有技術外設和隱喻層面的擴展——是一個基本的倫理和政治領域。米爾佐夫憑借著對關鍵細節以及具有啟發性的軼事的敏銳直覺,對這一切進行了分析:從殖民地種植園的治理到傳教和軍事上的冒險主義,到無人機攻擊和反叛亂的流程圖,再到最新的觀察和監視戰術。《看的權利》是視覺文化研究領域的一部杰作,它為這一新興學科設定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哲學的生活方式》(La philosophie commemanière de vivre)
[法]皮埃爾·阿多 著,姜丹丹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3年5月
本書是法國當代哲學家皮埃爾·阿多和芝加哥大學教授戴維森以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卡爾利埃的對話錄。阿多是一個優秀的哲學家,也是一個能夠把奧勒留、普羅提諾、斯多葛派說清楚的傳遞者。他以淵博的學識指出,在古代,哲學并不是體系的建構,而是對生活的選擇,是旨在建立一種智慧效果的親身體驗,簡言之,是走向智慧之路的實踐。在《哲學的生活方式》這部訪談錄中,我們會發現皮埃爾·阿多是一位出色的學者,他的詼諧而又遠離“訓言”式的判斷,不但對學者、思想家極富教益,也會深深啟迪現實中的普通人。在他時而諷刺、時而如格言般的判斷里,展現的是一個隱秘、靦腆、樸素的人。跟隨皮埃爾·阿多,讀者將領會如何閱讀和詮釋古代的智慧,為什么古希臘、羅馬的哲學(尤其是馬克·奧勒留的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做哲學,即學習面向死亡”,要學會“活在此刻,猶如最后一次也是初次看到世界一樣”。不再注意未來,而是觀察自身,不把世界視為我們行動的簡單框架,而是在自身中看它,為自己看它。這是既具存在價值也具倫理價值的立場。

《前期謝林的先驗存在論研究》
倪逸偲 著,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
本書承繼了20世紀德國新康德主義與“海德堡學派”的思想傳統,特別專注于探索為人類個體性經驗提供根據的前意識先驗自我的動態結構,并依托前期謝林豐富的思想資源,開辟出了先驗哲學的新路向。長久以來在主流的哲學史敘事中,謝林哲學都被過于簡單地看作是通往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體系的一個“階梯”,而青年時代謝林本人充滿冒險氣質的哲學探索卻被忽略了。本研究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重新挖掘出了前期謝林寶貴的思想貢獻,不僅可以更新學界對于謝林哲學的整體理解以及對于德國唯心論“多線式”發展脈絡的理解,更可以為學界今后繼續深入探本自我意識與主體性問題提供重要的思想憑靠與借鑒。

《禮以義起:傳統禮學的義理探詢》
吳飛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7月
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現代文明的基盤上,承續“禮”的精神,找到“禮”的現代言說方式?作者從“西學”轉向“中學”,十余年來致力于禮學研究,本書正是他對上述問題思考的成果——以跨學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較視野,對禮學中的重要論爭、經典文獻、服制流變等,予以重新梳理與詮釋。在為傳統禮學研究開拓新路的同時,也在文字、文獻、服制、器物的流變中探詢著中華禮樂文明的真精神。

《哲學的貧困》(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德]卡爾·馬克思 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年6月
《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是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一書而寫成的一部論戰性著作,以法文寫成于1847年上半年,并于同年7月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出版。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來說,《哲學的貧困》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第一次公開闡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文獻。1846年,蒲魯東出版了《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一書,闡述了他用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矛盾的“互助論”,并以此為核心建立了一套經濟學理論。這本書的出版,使蒲魯東主義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社會主義在工人運動中的傳播。為了清除蒲魯東主義的惡劣影響,維護國際工人運動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的貧困》等著作中深刻地對其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法的本質》(The Nature of the Law: And Related Legal Writings)
[美]埃里克·沃格林 著,劉劍濤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3年6月
本書是沃格林對法的唯一全面而又系統闡述的作品,也是他成熟時期的作品。書中指出,法不可能有脫離社會歷史的歷史,法表征了這一社會的秩序,其精髓或本質正是社會結構,法正是社會結構之法。本書還收錄了沃格林于1954年至1957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授法學課程的詳細大綱。該大綱被分發給沃格林的學生,但沒有正式出版。在這個大綱中,沃格林更關注法律秩序的標準,而不是法的本質。沃格林還為他的法學課程準備了補充說明,這些補充說明簡潔地陳述了他的法律觀點,編輯也將這些說明包括在本書中。最后,這本書包含了沃格林于1941年和1942年撰寫的數篇書評,內容關乎法律科學和法哲學領域的四本書。

《對女性的恐懼》(Witches, Witch-Hunting,and Women)
[意]西爾維婭·費代里奇 著,陳超穎 譯,光啟書局,2023年7月
16—17世紀的歐洲及其殖民地,無數婦女被當作“女巫”殺害。為什么獵巫運動主要針對女性?女權運動發展至今,針對女性的暴力浪潮為何再度席卷全球?她們對誰構成了威脅?她們如何抵抗?如今,我們正在經歷針對女性身體與制度性暴力的新高潮,這種暴力的激增是與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擴張同時發生的。在這本書中,費代里奇研究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并描述了其對女性與社區的影響。全書圍繞兩個主題展開,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重回歷史,指出圈地運動是產生獵巫的主要因素之一,獵巫是經濟私有化的有效工具。第二部分回到當代全球語境,勾勒針對女性的新的暴力地圖,解釋這一暴力浪潮的根本動因是新的資本積累形式,其中包括土地剝奪、社區關系的破壞以及對女性身體和勞動的加劇剝削。費代里奇讓我們看到,原來“圈地運動”不曾終結,“獵巫”從未消失,對女性的迫害始終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必要條件。

《社會性自我(第二版)》(Social Selves:Theories of Self and Society)
[英]伊恩·伯基特 著,李康 譯,藝文志eons|上海文藝出版社,2023年7月
《社會性自我》深度探究“自我”這一概念,用一本書的厚度去回應那個元問題“我是誰?”伯基特將自我、個體、身份放置在社會活動、背景、關系等一系列視角中,借由倫理、展演、性別、階級等維度,反復考察自我、身份/認同等哲學、社會學概念的內蘊與外延。本書悠游于黑格爾、巴赫金、弗洛伊德、萊恩、布迪厄、福柯、巴特勒、吉登斯等思想家的譜系之間,引經據典之中將“自我”這一指向繁復、脈絡紛亂、變動不居的概念解析得鞭辟入里。此外,作者還將“自我”放置在新媒體、全球化、文化轉型的嶄新語境下重新審視。本書無疑是一本我們探索自身中可能性、復雜性、現代性和不可知性的最佳指引。自米德和戈夫曼之后,還沒有人嘗試以如此有效的視角、如此令人信服[可靠]但又深入淺出[平易]的語言來嘗試探究這一問題……這部完全重寫的再版著作,保留了前作所有優點,并將富有原創性的分析延伸到了新的領域……如果你對認同問題感興趣的話——尤其對認同是如何“運作”(work)這一議題——那么本書無疑是必讀核心書目。

《歷史哲學》
周建漳 著,崇文書局,2023年5月
本書意在為哲學、史學等相關專業學生及研究生提供系統的歷史哲學概覽,希望對專業內外研究者亦能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普通讀者亦能藉此書一窺“歷史哲學”之堂奧。全書共九章:第一、二章分別從“歷史”與“史學”這兩個最基本的范疇入手開始全書的論述。在此基礎上,第三至六章及七、八兩章分別屬于歷史“認識論”和“語言(文本)論”的問題。其中的各個問題覆蓋了現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基本論題,大致反映了現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理論全貌。最后一章關于“歷史評價問題”的討論涉及與史學有關的道德問題和整體歷史觀中的進步論問題,是與現實聯系較密切的一章。本書以第一手資料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勾勒出歷史哲學的基本學科性質及理論輪廓,展現、梳理了現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的基本學術議題;不囿于現有學科框架,力圖將視野擴展至狹義歷史哲學學科范圍之外,對安克斯密特、沃爾什、柯林伍德、海德格爾、黑爾德、尼采、福柯、利科、懷特、伽達默爾、本雅明等人的歷史哲學思想,都有論述。

《“超越內在”的迷思:從分析哲學觀點看當代新儒學》
馮耀明 著,崇文書局,2023年7月
“內在超越說”被當代新儒家和文化研究者們視為中國哲學的精神特質,本書作者馮耀明教授對此提出了質疑,全面論證“內在超越說”不但不足以標示中國文化以及哲學之特質,更且是一種自我否定的說法,足使儒學走上不歸的異路。本書于2003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書局首次引進。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哲學”“主體”等概念出發,檢討了當代新儒學的理論建構;第二部分,檢討了當代新儒學中“超越分析”“直覺”等方法論的問題;第三部分,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對“超越內在”和“天人合一”說進行解構。

《蘇格拉底的法庭》
章雪富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6月
許多人都知道蘇格拉底,常常又都誤解蘇格拉底。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愷郭爾稱蘇格拉底是一個“破折號”,這個評論為理解蘇格拉底打開了一條新的通道。蘇格拉底指出雅典人生活的虛妄,卻說他只是真理的等待者:他聽到了真理的聲音,卻不知道真理的內容;他忠實于心中的神諭,為真理的聲音不辭死亡。本書從柏拉圖的四篇對話重讀蘇格拉底,它們分別是《歐悌甫戎篇》、《申辯篇》、《格黎東篇》和《裴洞篇》。它們通常被稱為柏拉圖新悲劇的四幕劇。《歐悌甫戎篇》是蘇格拉底受審前與歐悌甫戎有關敬虔的討論,《申辯篇》是蘇格拉底為哲學志業的力辯,《格黎東篇》是系獄的蘇格拉底和老朋友格黎東有關越獄是否正義的論證,《裴洞篇》是蘇格拉底臨刑前與朋友們有關靈魂不朽的思辨。哲學家柏拉圖塑造了一個飽滿的、悲劇的思想英雄蘇格拉底形象,吸引著歷代讀者去經驗哲學生活的本真,重歷生命河流的智慧泉源。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