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智能網聯汽車等未來產業,為何能在蘇州高鐵新城崛起

智能網聯汽車等未來產業,為何能在蘇州高鐵新城崛起

新火種    2023-10-30

在蘇州市相城區南天成路,如果你看到一輛輛無人駕駛的車輛正來回穿梭,請不要驚訝。

這條“智慧”的智能網聯公共測試道路,為智能網聯車輛提供了最佳測試平臺。依托測試道路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邊緣計算等500余臺感知設備,這里已構建起多融合全息感知智慧路口,達到了厘米級的感知精度,為轄區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常態化運營提供安全保障。

南天成路所在的蘇州高鐵新城,當下已是國內知名智能網聯汽車高地,集聚了智能網聯汽車相關企業超130家,涵蓋了智能駕駛技術解決方案、整車、雷達、測試、地圖等30余個細分領域,匯集產業人才超5000人。一批批智能駕駛領跑企業正在高鐵新城快速成長、從技術研發走向量產,蘇州高鐵新城儼然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有活力和潛力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高地之一。

不夸張地說,智能網聯汽車從業者沒到過蘇州高鐵新城,堪比白酒人沒去過茅臺鎮。

事實上,和智能網聯汽車一樣,蘇州高鐵新城也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十幾年前,這里還是蘇州北郊,一片片工地塵土飛揚,不遠處就是綠油油的農田。而如今,高鐵新城片區已是蘇州乃至整個長三角最具潛力的發展增長極。

他們做對了什么?

智能網聯汽車,如何在高鐵新城拔地而起?

2018年初,北京。

蘇州市相城區委、區政府到北京走訪推介,詳細介紹了相城區的產業布局和規劃,頗具前瞻性以及國際視野,讓曹旭東印象深刻。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畢業的他,彼時已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從事過多年人工智能研究,對智能駕駛的前景可謂躊躇滿志——盡管在很多人看來,智能駕駛還只是“空中樓閣”。

畢竟在2016年,我國才正式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路線圖,首次明確了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目標、路徑和階段規劃。但就是這樣一個讓很多人還看不懂、摸不透的產業,早早就被蘇州相城作為區域“一號產業”來發展。

以蘇州高鐵新城為核心,相城區定下路線圖:圍繞“聰明的車”“智慧的路”“靈活的網”構建全產業鏈生態,全力以赴、平地而起打造一座“智駕之城”。

這讓曹旭東感受到了一種一拍即合的熱血。2018年4月,曹旭東創辦的智能駕駛科技企業魔門塔(Momenta)正式落戶相城高鐵新城片區。“可以預感到的是,相城會把相關領域的先進企業和高端人才都聚到一起,形成集聚效應,這是我們所需要的,也是我們被吸引到相城的原因。”曹旭東說。

他的預感是準確的。沒過多久,劉萬千也帶著智加科技落地高鐵新城。曾帶著團隊在美國硅谷的小辦公室里沒日沒夜鉆研無人駕駛技術研發的他,同樣被相城開放、務實的發展思路和對全球前沿科技的敏銳洞察所吸引。

作為全球領先的重卡自動駕駛公司,智加擁有L4級全棧自動駕駛技術,志在打造世界領先的自動駕駛重卡,賦能物流企業。落地相城后,智加科技成長迅速,目前已和一汽解放、滿幫集團等達成深度戰略綁定,并攜手華潤萬家等開展商業化運營。

龍頭企業的落地,打開了產業發展格局,堅定了布局全產業鏈發展的思路。專注干線物流領域的摯途科技,環境感知領域的圖達通、承泰科技,軟件算法領域的潤芯微、吉咖智能,出行領域的T3出行、曹操出行、日產出行等知名企業,紛紛在高鐵新城布局落子。

另外,輕舟智航全球總部、高通·中科創達聯合創新中心、銳思華創全球總部等重點項目落戶蘇州高鐵新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重大平臺也與蘇州高鐵新城開啟全面合作。

產業的集聚效應是不可估量的。用業界人士的話說,智能網聯產業是一個跨多學科多專業的產業,一條技術路線能不能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鏈上下游有多少的合作伙伴,來認同這個技術方向和技術路線。

而在當下的蘇州高鐵新城,上下游,很多時候就是上下樓的事情。

當科幻照進現實

說到底,智能駕駛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生活,而非停留在字面上。

為了讓這一天更快更好地實現,蘇州高鐵新城南天成路,這條道路具備了長直道、彎曲路等真實城市道路的測試道路,可滿足自動駕駛車輛多個測試場景的需求,正在充當智能駕駛技術的“演練場”。

每天,各式各樣的智能駕駛車輛在南天成路來回穿梭,有集成了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龍舟SPACE銀色小巴,也有1米多高個頭小巧的無人配送車,有自動駕駛的出租車,也有自動清掃的無人環衛車。除此之外,觀光車、巡檢車、路面檢驗車等多種車型的應用場景也在謀劃布局中。

不光對于看客,對于業內人士來說,南天成路也足以讓他們興奮不已。因為,成長中的智能駕駛每天都在進步,夢想也在一天天變為現實。蘇州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也從充滿想象的藍圖逐漸變為落地應用的產業創新集群。

目前,蘇州高鐵新城已建成智能網聯測試道路250公里,擁有目前國內唯一可為L2級車輛提供“5G網聯式L4高級別自動駕駛”服務的智能網聯道路。同時,部署有超1100套路側設備,全域開放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可為轄區智能網聯汽車企業常態化運營提供保障。

蘇州高鐵新城還啟用了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范區智控中心,打造技術領先的智能駕駛公共服務平臺,還建設有智駕運維港、智能網聯汽車科創園、智能網聯汽車研創園、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原光建廠房)、新基建智能交通產業園、汽車主題公園等載體,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核心增量零部件產業高地,率先啟動全國首批、長三角唯一的國家級5G新基建車聯網項目建設。

另外,蘇州高鐵新城還在推進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S17、G312、G524等智能網聯道路改造,預計將在2023年內完成建設并投用。

其中,S17已投入使用,成為國內首條滿足車路協同式自動駕駛等級的全息感知智慧高速公路測試路段。日前,一臺搭載智加科技自動駕駛系統的無人重卡在該路段進行了測試,成功完成了對逆行車輛、慢行車輛、快行車輛等異常駕駛行為以及交通障礙物、路面施工等道路交通事件的識別,并進行匝道匯入、車道保持、自主變道、自主超車、路面施工車輛主動避讓等駕駛行為。

不久的將來,駕駛員可在S17智慧道路上實現L4級別自動駕駛,車輛可完成駕駛操作、周邊監控、自主接管反應等動作,無需駕駛者接管方向盤。

作為蘇州智能車聯網產業發展核心區,蘇州高鐵新城已助力相城區成功獲批江蘇省首批車聯網先導區、江蘇省首個數字交通示范區、江蘇省首批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這里,高質量企業快速集聚、多應用場景快速拓展、前瞻性配套快速布局。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蘇州高鐵新城于今年3月發布的《蘇州高鐵新城智能車聯網場景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提出,高鐵新城要打造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智能車聯網場景城市標桿”。

此言不虛。

在高鐵新城洞見未來

智能網聯汽車在蘇州高鐵新城拔地而起,是蘇州產業想象力的又一體現。蘇州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汽車城”,在整車制造等方面并不具備傳統優勢。然而,蘇州長期以來打下的扎實工業基礎和產業配套能力,讓蘇州在面對未來產業時往往具備充足的底氣和想象空間。

同時,也是高鐵新城樞紐效應的又一體現。

蘇州高鐵新城正以高鐵蘇州北站為核心,打造長三角區域樞紐中心。當前,蘇州北塘河動車所及上蓋開發方案正在深化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將加快打造長三角高鐵始發中心;軌交7、10號線(蘇虞張段)和2、7號延伸線加快建設中。

未來的蘇州北站,建筑規模將達到近20萬平方米,由現在的2臺6線擴大至遠期的12臺28線,建成集車站集疏運體系、城市快速路網、軌道交通、主次干道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絡。比肩上海虹橋,成為長三角地區至為重要的綜合交通中心之一,并非癡人說夢。

高鐵臨滬的優越“地利”,發展戰略疊加“天時”,“新高鐵北站”的規劃建設,大幅縮短了蘇州北部片區與長三角地區、全國甚至全球各地的時空距離,引導產業、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加速集聚,帶動產業快速發展。

除了智能網聯汽車,蘇州高鐵新城還在搶抓蘇州市成為全國法定數字貨幣首批試點城市國家級戰略機遇,率先制定數字人民幣全域綜合應用試點實施方案,堅持數字人民幣試點與數字金融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相結合,推動區域金融業轉型創新與跨越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備、要素融合的創新集群高地。

蘇州高鐵新城還在以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為抓手,不斷學習借鑒長三角地區會展與產業融合發展、會展與城市同頻共振等做法,以更大格局謀劃會展業發展。

同時,高鐵新城正加快城市建設,打造中心城區形態:豐隆超高層綜合體項目、新基建智能交通項目、高鐵新城文體中心項目、長三角國際研發社區產業園(西片區)市政基礎設施項目、長三角數字金融創新港項目、長三角創新研發總部基地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加速推進中。

開發建設的“速度激情”,產業發展的“洶涌澎湃”,正在曾經的蘇州北部田園郊野、如今的長三角未來之城——蘇州高鐵新城不斷上演。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