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
8月16日上午11時許,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名單揭曉。
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榮獲這一獎項,以表彰他們提出深度殘差學習,為人工智能做出了基礎性貢獻。四人將平分共約717萬元人民幣(等值100萬美元)的獎金。
獲獎工作是他們2012至2016年間在位于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完成的。這一研究工作被認為是計算機視覺識別領域里程碑式的突破。當時,孫劍和何愷明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張祥雨和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任少卿是他們團隊的實習生。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
何愷明,清華大學學士(2007年),香港中文大學博士(2011年);博士畢業后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任研究員,并在2016年加入美國科技公司Facebook AI Research(FAIR)繼續研究計算機視覺。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孫劍。
孫劍,西安交通大學學士(1997年)及博士(2003年)。不過,孫劍已于2022年6月14日凌晨去世。當天,人工智能公司曠視科技發布訃告稱,曠視首席科學家、曠視研究院院長孫劍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任少卿。
任少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201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6年)。曾任中國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伙人兼研發總監,隨后任職中國智能電動汽車公司蔚來汽車。

2023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張祥雨。
張祥雨,西安交通大學學士(2012年)和西安交通大學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博士(2017年)。曠視研究院主任研究員,Foundation Model組負責人。
深度神經網絡推動了人工智能的革命和發展。其中,增加神經網絡的深度是在許多人工智能應用中帶來突破性進展的關鍵。獲獎團隊提出了深度殘差學習,使神經網絡能夠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獲得以前難以實現的能力,促成了多個突破性的成果——包括AlphaGo,AlphaFold和ChatGPT。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于2016年,該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中國內地(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做出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2016年至今,未來科學大獎已評選出多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獲獎者。他們分別是:許晨陽、林本堅(Burn J. Lin)、王小云、彭實戈、施敏(Simon Sze)、莫毅明(Ngaiming Mok)、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