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在港開幕全球近百位頂尖科學家共赴科學之約?
10月14日,由未來科學大獎與香港科學院共同主辦的“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下稱“大獎周”)活動在香港正式開幕!
為期4天的大獎周系列活動,由10月14-15日的“科學峰會”、10月16日的“亞洲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2023年度會議”、10月17日的“獲獎者對話青少年”、“頒獎典禮”組成,全球杰出科學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學術前沿,共襄科學盛舉。
未來科學大獎周首次在港舉辦 意義非凡
10月14日上午,大獎周開幕儀式在香港科學園舉行,香港特別行政區代表、科學家代表,高校院所與科學研究機構代表以及媒體共同參與開幕儀式。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以視頻方式致辭,祝賀未來科學大獎成立八周年。他表示,非常高興未來科學大獎周有史以來首次在香港舉辦。活動期間,全球100多位杰出科學家匯聚在香港這座國際化且充滿活力的都市,科學與文化之間的協同作用令人為之驚嘆,這也將進一步啟發年輕科學家追求卓越,助力香港建設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2023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聯席主席、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教授致歡迎辭時表示,香港擁有多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并且擁有優秀的科學人才,以及支持和快速發展的創新環境。未來科學大獎至今共有35位得獎者,其中5位來自香港,因此,本次大獎周落地香港舉辦具有非凡的意義。“未來科學大獎倡導‘推動科學,成就未來’,即利用科學知識和創新的力量,推動和塑造更美好的明天。希望大獎周系列活動,可以點燃各個年齡段的人,特別是下一代人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事業的支持、熱愛與渴望。”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孫東出席并致辭。他指出,香港擁有培育科技人才的優良土壤,相信在祖國的堅定支持下,香港正全力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孫東教授表示:“我們會繼續充分發揮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世界的重要橋梁的作用,推動全球科技合作,我深信2023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有助進一步提高年輕一代對科技的認識和興趣,并在社會上營造更濃厚的科學氛圍。”
科學峰會首日匯聚全球頂尖科學家
聚焦生命、計算機與未來農業課題
作為大獎周首日的重磅活動,為期2天的科學峰會在香港科學園盛大開啟。科學峰會首日聚焦“生命科學專場 – 創造范式轉變”、“計算機科學專場 – 人工智能”、“面向未來農業的植物研究”三大專題,匯聚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Gregory Winter、生命科學突破獎得主Shankar Balasubramanian、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在內的十余位全球頂尖科學家,分享前沿科學的基礎研究成果,共同探討學術創新。
在【生命科學專場 – 創造范式轉變】專題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香港科學院院長及創院院士、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盧煜明教授領銜,邀請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Gregory Winter,2022年生命科學突破獎獲獎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1989年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獲獎者麥德華,圍繞“抗體和抗體模擬”、“Solexa Sequencing DNA測序方法”以及“抗癌治療研究”展開學術分享與探討。
盧煜明教授對生命科學專場演講嘉賓的科研經歷與演講課題進行介紹。他指出,生命科學是21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科學學科之一,生命科學的進步有望對人類健康產生積極影響,創造新的診斷方法,并為我們提供新的藥物和疫苗。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士、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榮休人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Gregory Winter以《抗體和抗體模擬物》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圍繞“抗體療法的技術應用”、“小型抗體模擬物開發”等方面,介紹了Bicycle Therapeutics平臺在其中的全新探索與創新應用。
劍橋大學藥物化學系Herchel Smith教授、2022年生命科學突破獎獲獎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以《脫氧核糖核酸:它想告訴我們什么?》為題,圍繞“DNA表觀遺傳學”、“天然、改性核堿基”方面的工作進展,進一步剖析DNA傳達指令的額外機制。他表示,20多年前,其與David Klenerman合作,出乎意料的引導團隊構思展開了一種快速、低成本的測序方法,并通過共同創辦Solexa進行開發和商業化。今天,這項技術能夠對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基因組進行測序,成本和速度比我們1997年開始這個項目時提高了100多萬倍。
多倫多大學和香港大學醫學生物物理學和免疫學系教授、多倫多大學醫療網絡-瑪嘉烈公主癌癥中心高級資深科學家、加拿大及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9年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獲獎者麥德華以《未來的抗癌治療目標:本末倒置?》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介紹了團隊在研究中已經確定的四種有潛力產生新的抗癌療法的方法,即對抗癌細胞規避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策略,靶向腫瘤細胞用來在殺死正常細胞的條件下生存的代謝適應,操控癌細胞對過度氧化應激的反應,以及利用非整倍體。
在對話環節,嘉賓圍繞實驗室經歷與收獲,以及科研成果商業轉化等話題展開交流與探討。
在【計算機科學專場 – 人工智能】專題研討會上,香港浸會大學常務副校長、計算機科學系講座教授、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和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黃定發領銜,邀請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王曉剛,哥倫比亞大學常務副校長兼計算機科學教授周以真,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賈佳亞,英偉達(NVIDIA)高級杰出研究科學家和高級研究主任胡文美,圍繞“通用AI模型”、“可信賴人工智能”、“從大型語言模型到大型視覺語言模型”、“加速計算和存儲數據訪問”等展開學術分享與探討。
左起王曉剛、黃定發、賈佳亞
活動中,黃定發教授對本場演講嘉賓以及現場觀眾表示感謝,并對嘉賓的科研經歷與題目進行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兼絕影智能汽車事業群總裁王曉剛以《創新賦能未來——從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指出,隨著2022年底ChatGPT的出現,人工通用智能(AGI)掀起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它打破了以往專屬領域人工智能模型的局限,能更高效地解決海量的開放性任務,有望引領新一輪產業升級。團隊利用其SenseCore 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了在“SenseNova”基礎模型集下的大型語言模型(LLM)以及文本到圖像模型的研發。“在此期間,我們與國內多家研究機構合作,發布了預訓練的LLM - InternLM,并在‘SenseNova’基礎模型集的基礎上推出了多款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套件,并在金融、醫療、汽車等十多個行業實現了應用。”王曉剛教授表示。
哥倫比亞大學常務副校長兼計算機科學教授周以真以《可信賴人工智能》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從形式化方法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研究議程,以提高人工智能系統的信任度。她表示,在可信計算領域,采用形式化方法確保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信任屬性已取得了可擴展的成功。與可信計算一樣,形式化方法也可以成為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統中建立信任的有效方法。“為此,我們需要擴展屬性集,以包括公平性、穩健性和可解釋性等;并開發新的驗證技術,以處理新型人工智能,如數據分布和機器學習模型。”她談到。
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終身教授、思謀集團創始人及董事長、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賈佳亞,以《從大型語言模型到大型視覺語言模型》為題進行主旨演講。賈佳亞教授指出,大語言模型由于缺乏長文本處理能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經常出現“故障”。他介紹了不久前,團隊聯合MIT發布的全新超長文本擴展技術LongLoRA,只需兩行代碼、一臺8卡A100機器,便可將7B模型的文本長度拓展到100k tokens,70B模型的文本長度拓展到32k tokens;同時,研究團隊通過收集3k的短問答語料,以及9k長文本問答語料進行混合訓練,讓長文本大模型同時具備短文本對話能力,這個完整的數據集被稱為LongAlpaca-12k。
英偉達(NVIDIA)高級杰出研究科學家和高級研究主任、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AMD Jerry Sanders特聘講座教授、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胡文美,以《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計算和存儲數據訪問》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介紹了新的 GPU 軟件堆棧和系統架構,通過論證 GPU 的工作負載能力,展望GPU的未來發展前景。
【面向未來農業的植物研究】專題研討會,則由杜克大學生物系杰出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董欣年教授領銜,邀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黃三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圍繞“馬鈴薯產業的綠色革命”、“生物固氮與綠色農業”以及“下一代CRISPR技術與作物改良”等展開學術分享與探討。
董欣年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植物研究在現代農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而且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也有重大影響。通過改良作物品種,我們將提高糧食產量和作物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養活迅速增長的世界人口。通過減少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及其對人類和環境健康的不利影響,我們將在未來擁有一個宜居的世界。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提高公眾對植物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慶祝植物研究人員的成就。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以《馬鈴薯的重新發明》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指出,馬鈴薯是全球主要糧食作物。傳統同源四倍體栽培種馬鈴薯基因組復雜、育種進程緩慢,薯塊無性繁殖使得繁殖系數低、儲運成本高、易攜帶病蟲害。“我們發起了‘優薯計劃’:基于純合二倍體馬鈴薯種子繁殖的雜交育種體系研究,先后解析了馬鈴薯單倍體、二倍體及四倍體基因組,構建了二倍體馬鈴薯泛基因組;攻克了二倍體馬鈴薯自交不親和難題;揭示了馬鈴薯自交衰退的遺傳基礎,繪制了首個馬鈴薯有害突變二維圖譜,并開發全基因組表型預測新模型。”黃三文和團隊成功將馬鈴薯由無性繁殖作物改造成為有性繁殖作物,開創了無性繁殖作物育種的新范式。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以《生物固氮助力綠色農業》為題進行主旨演講。他指出,氮素是蛋白質、核酸以及葉綠素等生命過程關鍵有機分子的基本組成元素,是所有生物體所必需的。自然界氮氣占空氣的78%。植物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卻不能直接利用氮氣,全球約1-2%的化石能源被用來生產氮肥,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王二濤研究員圍繞菌根共生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介紹了植物與共生微生物之間的營養交換和信號識別,并對植物-微生物共生在農業生產中應用和挑戰進行展望。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高彩霞,以《下一代CRISPR技術及其在作物改良中的應用》為題進行主旨演講,她指出,通過基因組的定向與特異改造而實現作物的精準設計和培育是作物遺傳改良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高彩霞教授介紹了植物基因組編輯工具及其產生的遺傳修飾類型,基于基因組編輯的作物育種新策略及新的育種方法,和傳統育種無法實現的基于基因組編輯的作物改良的最新進展。她表示,采用多重基因組編輯技術快速創制高抗高產小麥優異種質的工作,為小麥抗白粉病育種提供一種新策略。
在對話環節,嘉賓圍繞“植物研究的科學魅力”、“提高作物產量和抗災能力”、 “AI與植物研究領域的跨學科融合”、“氣候變化對植物基因的影響”等話題進行交流與探討。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