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階段如何挖掘人口質量紅利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宏觀經濟藍皮書: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22-2023)——中國式現代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出,新發展階段,要將人口轉型與人力資本提高、資本深化、勞動生產率改進、創新行為加強等人口質量特征相聯系,通過久久為功的長期政策設計充分挖掘人口知識紅利、人才紅利,持續提高國民健康紅利。
第一,全面開發人口質量紅利。一是通過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是加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投入,強基補短,提高整體人力資本水平;二是要更加重視不同人口生命周期不同階段人力資本積累的有效銜接。從具體內容看,人力資本積累分為學齡前干預即兒童早期發展、學齡人口接受基礎教育、青年時期接受進一步的高等教育或者職業教育、工作時期通過在職學習培訓提高技能等。今天的學齡兒童就是明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就是昨天的學齡期兒童,任一環節內容建設缺失都會對個體不同生命周期人力資本積累形成負面影響。從目前我國現實看,青年時期接受大專以上教育后向工作時期過渡的銜接環節常常會出現問題,未來應大力發展類似于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將教育與職業發展有效銜接,實現個體進步與國家發展相統一。
第二,充分挖掘人口知識紅利、人才紅利。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在經濟發展和各類社會場景中的廣泛滲透,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經濟發展對勞動力要素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一是我國人口轉型也對應著受教育程度提高的勞動力,以及與產業轉型相伴的大規模的產業工人群體;二是各地區勞動力質量的提高以及高素質勞動力占比的持續上升,必將帶來豐富的人才紅利、知識紅利、工程師紅利,必將有利于第二次人口紅利的開發,并形成新發展階段勞動力的數量溢價不斷消失而知識溢價不斷上升的新局面,推動宏觀經濟增長、中觀產業和微觀企業主體邁向高端水平。
第三,持續提高健康紅利。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資本,如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文化技術水平與健康狀況等。目前,我們關注人力資本提高主要強調增強勞動者知識、技能的儲備,而對勞動力健康情況的關注度不夠高。勞動力健康不僅包含生理健康,更蘊含心理健康。特別是中國城市化水平還在提高中,對于廣大進城農民工和遷移至城市的新型農民而言,除要破除戶籍、生育、就業和子女就學等方面的不平等規定之外,還應該特別關注進城人員與城市的社會融合程度,真正做到人進城、心落地,完成進城人員向市民化的轉變,這也是保障勞動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