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透過人工智能看未來,擁有這三種能力的人才在未來更具競爭力

透過人工智能看未來,擁有這三種能力的人才在未來更具競爭力

新火種    2023-10-26

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人才需求發生了怎樣的新變化?該如何構建教育新生態?

10月22日,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思想力:拔尖人才與想象未來”教育主題沙龍上,一場關于教育的“頭腦風暴”在這里發生,與會的教育人士共同探討“教育對科幻、科創和科學的續接”,思考如何創新推動教育發展、助力人才培養,從而實現教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本次活動由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主辦,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諾貝爾獎得主國際科學交流協會、成都市科幻協會承辦,成都傳媒集團·紅星教育、四川省優質教育促進會、八光分文化、諾貝爾獎獲得者青少年科學營共同舉辦。

活動現場,就如何用科技賦能優質教育、如何進行職業規劃等問題,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工程師張森在專題講座中,給出了答案。

張森

人工智能距離人類智能水平還有差距

“智能教育”將對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人工智能已滲透到世界各行各業,給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與此同時,何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如何為教育賦能?也成為部分教育人士內心的疑慮。

在10月22日的沙龍上,張森做了主題為《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與職業規劃》的分享,演講之初就從專業角度解釋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能夠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簡單來說,就是人工智能會聽、說、看,會學習、行動和思考。

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像人?但張森認為,目前人工智能距離人類智能水平還有巨大差距。比如人工智能有智能沒智慧,缺乏綜合決策能力;有智商沒情商,理解與交流還處于起步階段;會計算不會“算計”,可謂有智無心、更無謀;有專才無通才,如會下圍棋的“阿爾法狗”不會下象棋。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張森還談到,未來社會將更健康、更智能、更安全、更便捷、更廣闊。同時伴隨“智能教育”的出現,教師的職責將發生巨大變化,這也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張森表示,教師需要與技術密切協作,充分發揮人類的優勢,以適應教育變革,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數字素養,熟練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理解其技術的基本原理,以更好地運用于教學。

“智能教育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是利用智能科學輔助教育,例如學生課堂上的微表情識別用于分析課堂效果,大數據分析試題答案用于分析學生的學情等。第二是智能學科的教育,比如利用物聯網傳感器技術實現創新創意等。”

科技變革對人才培養體系提出更高要求

擁有這三種能力的人才將在未來更具競爭力

教育變革升級的同時,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以人工智能為例,張森現場介紹,在2019年至2021年間,人社部發布4批56個技能人員新職業,其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有27個,“人工智能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其安全性也是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例如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在門禁、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應用,極大節省了人力,但也存在信息泄漏的風險。”

而新職業在產生的同時,部分崗位還有著被替代的可能。

張森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絕大部分行業未來都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只是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還只處于初級階段,遠沒有達到代替人的程度,只是協助人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上述新崗位可能需要人掌握新技能,但坦白說,這些新技能對于人的要求沒有高低之分,只要認真去做一般都能做得很好。”

此外,隨著需求的改變,科技變革也對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站在老師的角度,張森談到,要想在未來的工作中更具競爭力,同學們一定得擁有三種能力——對智能科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失敗的淡然處之,因為有失敗才有成功;還有大家容易忽略的想象力,想象力比知識重要。

談及此次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張森觀察到,更多少年兒童以此為契機翻開科幻作品,“從長遠來看,科幻啟發想象、科創激發好奇、科學創造成果,活動對孩子們探索世界、規劃人生航向都有極大的影響。”

紅星新聞記者 李宇欣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