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下科技董事長馮立正:儲能與AI深度融合未來產業圍繞“能源重構+智能躍遷”展開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科技革新的浪潮中,儲能與AI的深度融合正重塑能源產業格局。從“借船出海”到“造船領航”,果下科技瞄準儲能行業潛力,助力實現“AI驅動能源革新”。
5月9日,由主辦的首屆“信心未來·中國Timing”價值互聯出海領航峰會在香港舉辦。活動現場,果下科技董事長馮立正在交流中提出觀點認為,AI驅動能源技術重塑未來。作為儲能與AI深度融合的踐行者,未來十年的產業發動機將圍繞“能源重構+智能躍遷”展開。
此次峰會期間,果下科技憑借以顛覆性技術重構產業邏輯的突出優勢,獲得"新質生產力TOP獎"。近年來,儲能市場爆發式增長,果下科技處于儲能產業鏈中游,憑借自身技術與平臺優勢,對產業鏈各環節進行全方位賦能,助力能源重構,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征程從“產品輸出”升維至“生態共建”提供鮮活案例。
以AI賦能推動能源重構
近年來,儲能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果下科技憑借對“儲能+AI”融合的深度實踐,實現業務高速擴張——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果下科技的收入分別約為1.42億元、3.14億元和10.26億元,年復合增速達168.9%;毛利分別約為3562.0萬元、8399.8萬元和1.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08.6%;其成功源于對技術與場景的深刻洞察——從設計、研發到制造,公司始終圍繞多樣化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發力,通過人工智能驅動平臺為用戶、工業及商業應用提供高效服務。
作為行業先行者之一,果下科技率先實現儲能系統端到端云集成,并打造全場景云平臺,奠定數字化能源管理領域的領先地位。依托平臺化能力,公司構建垂直領域大型模型與云邊端協作體系,推出場景化智能解決方案,突破單點技術局限,釋放全鏈條AI價值。市場布局上,國內聚焦電網側液冷/風冷電池艙及工商業儲能,海外通過分銷網絡落地戶用儲能系統,以AI驅動的能源策略提升安全性與能效,降低用戶綜合成本。
面向未來,果下科技錨定“能源重構+智能躍遷”戰略方向。董事長馮立正表示,隨著技術迭代與場景拓展,AI與儲能的深度融合將釋放更大潛力,而公司積累的實踐經驗將為行業提供重要參考。
生態整合力是產業制勝關鍵
作為中國新能源領域的標桿企業,果下科技依托“生態整合+技術驅動”雙引擎模式,持續賦能全球能源轉型。
公司以儲能產業鏈中游為核心支點,通過技術協同與場景化落地,構建覆蓋全價值鏈的生態體系:在用電側,果下科技為工商業用戶提供智能電費管理與能源優化方案,顯著降低運營成本;家庭用戶則通過定制化儲能系統實現電力自發自用與供電穩定性升級。電網側,其智能調度技術有效平衡負荷波動,減少能源傳輸損耗,提升電網運行效率。電源側,AI驅動的精準調控技術大幅平滑新能源并網波動,確保電力供應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在產業鏈協同上,果下科技聯動上下游伙伴實現共贏——上游聯合電池與電氣件廠商加速技術迭代,突破同質化競爭困局;中游賦能設備商與集成商精準對接市場,降低服務落地門檻;下游通過用戶反饋與聯合研發,推動產品持續升級與場景適配。
在競合時代實現科技革新與傳統周期共振
在全球資本市場中,港股 IPO 熱潮涌動。此次峰會創新提出 “資本 + 產業 + 標準” 三位一體出海范式,挖掘可復制出海標桿案例,為中國企業提供系統化出海路徑參考。港股 IPO 熱潮也為果下科技帶來一次發展契機。
2024 年 4 月,成立 6 年的果下科技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憑借 “AI + 儲能” 護城河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盡管面臨行業同質化競爭和供應鏈 “卡脖子” 挑戰,果下科技通過構建產業生態,打造第二增長曲線,計劃將 IPO 募資用于提升研發能力、建設海外運營及服務網絡,強化市場競爭優勢。公司嘗試 “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模式”,深度參與國內外大型儲能項目,通過技術融合、場景應用與產業鏈協同,探索高效能源轉型路徑。
談及科技股與傳統周期股邊界模糊化及估值體系演變,果下科技董事長馮立正認為這是資本市場重要趨勢,融合重構行業分類標準,催生新估值范式。當前估值體系正從 “行業分類定價” 向 “技術密度定價” 轉變。投資者需建立三維評估框架:技術滲透深度、融合創造強度、模式進化速度。未來十年產業競爭是 “科技革新與傳統周期共振” 融合進程,企業需兼具 “顛覆者銳度” 與 “周期駕馭者韌性”,在技術、生態、資本協同中找到獨特節奏。
果下科技將繼續以 “場景深耕、技術起跳” 為戰略內核,在產業變革大潮中錨定價值坐標。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