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總書記調研的上海“模速空間”劍指全球最大AI孵化器

總書記調研的上海“模速空間”劍指全球最大AI孵化器

科創板日報    2025-05-10

《科創板日報》4月29日訊(記者 徐杰 黃心怡)上海,迎來重要時刻。

4月2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要求上海總結好以大模型產業生態體系孵化人工智能產業等成功經驗,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范效應。

人工智能是上海著力發展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而“模速空間” 作為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旨在形成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生態集聚效應,助力上海打造更具競爭力的世界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正在全面提速。

▍定位“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

4月2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上海徐匯區的“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Minimax、階躍星辰等企業參與了這場調研交流。

當天,習近平總書記還走進人工智能產品體驗店,詳細了解產品創新和市場行情,戴上智能眼鏡親身體驗。

《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上述“人工智能產品體驗店”,不久前在模速空間開業,呈現了200余款AI科技產品,包含智能穿戴、效率提升、智能健康、音頻設備等多個方面,九成產品都是“中國智造”。運營1個多月來,已成為上海最集中呈現AI潮品的體驗空間,也是公眾了解AI技術落地與應用的窗口。

作為上海市重點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平臺,模速空間經歷38天快速籌建,于2023年9月正式揭牌。截至目前,已入駐企業100余家,模速空間已構建產業生態上的“最全面”,建成涵蓋上游要素層、中游模型層、下游垂類應用的全鏈條產業生態,不僅在AI Infra領域形成集聚效應,在垂類模型和應用層也誕生許多廣受關注的首發、首創。

今年2月,模速空間升級“全球最大人工智能孵化器”新定位,將通過全球協作與多方賦能,致力于將上海打造成比肩硅谷的“未來坐標”,成為人工智能技術與應用領域的全球標桿。

據悉,目前,模速空間已成為高能級要素的全聚合,擁有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基礎研究力量,上海全部五大基礎模型,千億產業基金、萬卡算力和豐富語料供給,更是創新要素和環節的全貫通,通過打造算力服務、開放數據、評測服務、金融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平臺等全要素功能平臺,通過創新要素高效組織,為入駐企業夯實保障。

可以說,這個定位為“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正在形成載體引燃街區的“核爆效應”、企業帶動生態的“飛輪效應”、服務賦能產業的“杠桿效應”和政企雙向奔赴的“品牌效應”。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田豐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上海在零售消費、文旅方面都非常發達,未來衣食住行的AI應用方面的潛在市場需求龐大,在軟硬件產業鏈的支撐下,有望催生新的智能終端和超級智能體應用。

▍多家參會企業:信心倍增

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專家委委員印奇表示,今天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上海在基礎大模型上的生態。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最關鍵的技術環節,而多模態大模型又是上海的一個重點,多模態大模型未來將和制造業深度賦能。現場展示了機器人、汽車、手機等各個領域的應用,未來都將升級為終端的超級助手。而讓印奇最為印象深刻的是,總書記不光關心技術發展,而是真的關心技術能不能為每一個老百姓創造好的生活。

階躍星辰匯報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人工智能基礎大模型領域技術發展和應用情況。階躍星辰創始人姜大昕感嘆: 上海完善的人工智能早期布局、產業生態、優勢政策,都為階躍星辰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是起步早。上海的 AI 產業布局以及首屆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遠早于這一輪生成式人工智能熱潮。二是生態好。以階躍所在的上海徐匯區為例,“模速空間”數十家人工智能企業和科研機構,形成了方圓一公里集政、產、學、研、用為一體的 AI 垂直產業生態,“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三是政策足。上海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關切,市區兩級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企業感到“誠意足、力度大、很解渴”,涵蓋了技術創新、算力資源、語料數據、場景應用、人才服務和融資服務等方方面面。”

作為上海市重點孵化的大模型企業代表,MiniMax稀宇極智創始人、CEO閆俊杰表示,現場感受到總書記和黨中央對我們人工智能行業的真切關心和支持。“總書記提到‘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讓我們大模型初創公司信心倍增。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于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越來越強,企業需要主動承擔起更大的發展與治理責任。”

閆俊杰透露,在“下一代智能體的自主進化”沙龍,MiniMax主要匯報了下公司正在抓緊研發的智能體所做的技術創新以及應用場景。閆俊杰稱,總書記對技術發展趨勢非常關心。“我們現場著重向他講解智能體的如何通過強化學習實現自主進化,如何以人的思想為目標為人類提供復雜任務執行的應用服務。我現場舉了個例子,軟件開發領域,原本一個月的開發周期通過智能體自主規劃、前端開發、自主測試等任務執行,一兩周就完成了,極大提升工作效率。”

談及交流的感受,閆俊杰表示,作為一家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企業,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當前,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革新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演進,這一趨勢將深刻重塑各行各業。人工智能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引領社會變革,大幅提升行業效率,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力量,推動全球協作邁向新高度。

閆俊杰相信,中國大模型企業的發展機遇已經到來。“以自主創新為錨點,以開放共享為航向,可以真正推動人工智能成為普惠全球的技術,為人類文明進步注入可持續動能。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堅持自立自強,在基礎理論和關鍵核心技術上持續投入,以開放的態度與生態伙伴攜手促進行業發展,讓前沿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同時,推動技術與全球產業深度融合,讓AI技術真正實現技術普惠,彌合差距、增進福祉。”

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TO彭志輝則攜智元靈犀X2、精靈G1、遠征A2等核心機器人產品與場景算法也參加了本次調研活動。

彭志輝表示:“作為一名具身智能行業的從業者,我感受到了總書記對行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殷切關懷,內心感到非常激動、溫暖,總書記描繪的藍圖讓我們備受鼓舞。智元將持續推動具身智能行業‘AI+本體’的全棧技術發展,勇于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全面提升自身軟硬件實力,推動具身智能技術產業化、商業化落地,提升中國具身智能的全球競爭力。”

▍創新,從生態社區開始

就在三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門就加強人工智能發展和監管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他亦指出,要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范式變革,加速各領域科技創新突破。

政治局集體學習明確強調,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已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但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要正視差距、加倍努力,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賦能應用,完善人工智能監管體制機制,牢牢掌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

于上海而言,生態創新建設既是入手點,又是重心。

今年年初,全國首個算力生態平臺“模速空間算力生態超市”正式揭曉。多名入駐企業代表此前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模速空間提供算力調度平臺,幫企業拿到算力并且提供補貼支持,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發展。

深思考創始人兼CEO楊志明表示,模速空間將產生集聚效應,為企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空間環境,并提供專業的政策支持,可以賦能AI企業快速發展。

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CEO 夏立雪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說,將企業融入上海“模速空間”這樣一個創新驅動的生態系統,必將迎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發展機遇。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田豐認為,上海已經形成了大模型生態圈,比如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書生系列大模型、商湯日日新系列等,并打造了臨港算力中心等基礎設施,還擁有壁仞科技、燧原科技等多家GPU公司,形成了AI新基建布局。

▍全球科創高地建設,全面提速

在此次上海調研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歷史使命,要搶抓機遇,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當前,上海已然跨過科創中心建設的十周年門檻。2024年,上海市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12532.96億元,比上年增長6.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2%,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實現產值4617.7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高于全市工業總產值10.1個百分點。

上海最新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實現“開門紅”。其中,近年來積極布局的三大先導產業,已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分別增長8.9%、13.2%和2.8%,總產值同比增長7.2%。并且,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上海已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圍繞細胞基因治療、腦機接口、6G、量子計算、聚變能源等戰略前沿領域,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帶動性研究布局。同時,上海成立了1000億元規模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全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5年3月12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在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指出,要心無旁騖做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發揮基礎研究先行區撬動效應,長期穩定支持高風險、高價值、長周期基礎研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加大引才力度。

《科創板日報》記者從上海科委獲悉,今年一季度,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三大頂刊上發表論文合計45篇,占全國總數的29.2%,創下歷史新高。

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法學與AI倫理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田豐認為,上海的“AI高地”、戰略新興產業集群、數據先發優勢明顯,正在百年變局中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加速融合,走出一條全球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兼CEO 夏立雪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上海作為中國最具活力的國際大都市之一,是一座兼具卓越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優勢的城市,“上海豐富的人才資源、開放的政策和國際化程度也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