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全球第一場機器人馬拉松:到底意味著什么

全球第一場機器人馬拉松:到底意味著什么

新火種    2025-04-22

4 月 19 日,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成功舉辦。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寧夏等地的 20 家機器人團隊參與了比賽,最終天工機器人以“全程用時約 2 小時 40 分”的成績奪得冠軍。

此次奪冠的天工 Ultra 高約 180cm,重約 55kg,體型上接近成年男子。機器人為啥要做得和人一樣高?為什么讓機器人跑馬拉松?這場已經(jīng)謝幕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值得我們更多的思考。

我們采訪了天工團隊的技術人員,跟著他們一起揭開這個挑戰(zhàn)背后的秘密,看一看機器人在跑馬拉松中究竟要突破哪些技術瓶頸?又是怎么克服種種難題的。

全球第一場機器人馬拉松:到底意味著什么天工 Ultra 在跑步中,攝/丁崝

人形機器人跑半馬,對硬件的挑戰(zhàn)有多大?

要讓一個機器人跑半馬,遠不是“裝兩條腿”那么簡單。

從起跑到?jīng)_線,機器人不僅要完成每一個精密的動作,還要同時應對電量告急、電機過熱、路面顛簸等現(xiàn)實挑戰(zhàn)。

首先,這場超過 21 公里的比賽,人形機器人需要完成約 25 萬次精密的關節(jié)運動,關節(jié)要足夠結實耐久,才能支撐機器人穩(wěn)定奔跑。

像天工 Ultra 這樣個子高、體重大,慣性大的機器人,控制起來就更難,尤其是在奔跑時,每個關節(jié)都得協(xié)同精準發(fā)力,才能保持穩(wěn)定。

電池續(xù)航同樣是一道難關。人類跑步靠喝水補能,機器人全靠電池支撐比賽全程。

郭宜劼提到:“天工機器人的一塊電池大約能跑 6 公里,這次比賽總共換了 3 次電池,分別在 5 公里、10 公里和 16 公里?!逼渲幸淮嗡さ咕褪且驗殡娏坎蛔?。

此外,長時間運行中,還可能因電池過熱或能量管理不當引發(fā)機械部件異常。

讓機器人“跑得動”,更要“跑得久”,這背后不僅是技術難題,更是整個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的考驗。天工機器人 CEO 熊友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是里程碑意義的工作,非常高興。這僅僅展示了天工機器人運動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后面還將看到更多創(chuàng)新技術和應用的落地?!?/p>

人形機器人學跑步,到底有多難?

奔跑過程中,機器人需要協(xié)調(diào)各個部件的動作,精確掌控身體的平衡。

尤其是在面對復雜的地形,比如陡坡、急轉(zhuǎn)彎或者不平整的路面時,機器人必須動態(tài)調(diào)整步伐、步頻和腳步著地點,以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避免摔倒或失去平衡。

這背后,是一整套從學習到實踐的訓練流程??梢哉f,跑馬拉松是一次對人形機器人“真實能力”的考驗。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判斷,都是對“機器人能否真正適應現(xiàn)實世界”的測試。

那么,機器人是怎么學會跑步的呢?簡單來說,機器人得先“看會”,再“練會”,最后“真跑起來”。

“我們采用的是‘強化模仿學習’的方法,讓機器人在仿真環(huán)境中自主訓練,學會如何穩(wěn)定地奔跑”。郭宜劼介紹說。

“在虛擬訓練過程中,機器人不僅要反復練習各種動作,還要適應不同復雜地形的挑戰(zhàn),并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運動策略。與此同時,我們也設計了對自身狀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的實時感知模塊,使它能夠準確判斷地形起伏、路面變化,以及自身的姿態(tài)是否穩(wěn)定。這整套訓練框架,就是為了讓機器人在真實世界中也能穩(wěn)定、持續(xù)地跑起來?!?/p>

具體來說:

第一步是模仿。研究人員通過動作捕捉設備記錄人類跑步時的身體姿態(tài),比如步伐節(jié)奏、手怎么擺、身體怎么傾斜,然后把這些動作教給機器人,就像教小孩學走路那樣,先照著樣子來。

第二步是強化訓練。不過不是直接讓機器人去外面跑,而是先在虛擬環(huán)境里“練”。研究人員會在虛擬平臺讓機器人跑個上百遍上千遍,把動作“練熟”。

第三步是真實上場測試。機器人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訓練跑步,如果摔倒了就站起來重新學,一邊摔倒,一邊反復修正動作、適應環(huán)境,最終才能穩(wěn)定地“真跑起來”。

機器人為什么要努力向人類靠攏?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機器人要做得“人模人樣”,身高體型要向人類看齊不說,還要參加跑馬拉松這種人類的比賽,還要學著人的動作跑步。

除了“炫技”,這些還有什么用?

就如前文所說,機器人做成人那樣的體型,需要克服更多困難,那為什么還要這樣呢?

郭宜劼表示,人形機器人未來將用于家庭服務等真實場景,只有接近成人尺寸,才能使用人類工具、適應人類環(huán)境,也更有助于完成復雜任務。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那讓機器人好好在家干活不就行了,為什么要跑馬拉松呢?其實在人形機器人研究者眼中,馬拉松是一種“極限驗證”場景,能全方位檢驗機器人是否具備“長期、穩(wěn)定地在真實環(huán)境中移動”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能力。

這正是當前機器人領域關注的“具身智能”發(fā)展方向:既要有感知和決策能力,還要能真正動起來、適應復雜的世界。

很多人看到比賽現(xiàn)場視頻時還會好奇:天工 Ultra 機器人跑步時為什么要像人一樣大幅度地擺臂?是不是只是為了看起來“像人”?對一個機器人來說,這動作真有用嗎?

全球第一場機器人馬拉松:到底意味著什么天工Ultra 擺臂,攝/丁崝

天工隊技術負責人郭宜劼解釋道,這種大幅擺臂的動作不僅僅是模仿人類的自然跑姿,更關鍵的是它對保持奔跑時的身體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且這種擺臂姿勢耗電很小,不會對整體續(xù)航造成太大負擔。模仿人的動作,不只是“像”,更是“實用”。

正如郭宜劼所說,機器人馬拉松不是為了比賽為了速度,而是為了將來能真正投入日常生活實際應用中。

身高與人相仿的機器人可以操作真實人類工具,對電力線路、設備進行貼近檢測,這是小型機器人無法替代的能力。

人形機器人的價值,不是看它能跑多快,而是看它能不能穩(wěn)定地走下去,應對復雜環(huán)境,完成真實任務。

根據(jù)《2025 人形機器人與具身智能產(chǎn)業(yè)研究報告》顯示,2025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guī)模將達 82.39 億元,占全球一半;具身智能相關市場規(guī)模也將突破 52 億元。

“跑”只是開始。未來,人形機器人不僅要能跑、能走,還要會“用手”,能搬運、能操作、能協(xié)作。

郭宜劼透露,未來將會對天工的具身智能、大小腦等關鍵模塊進行開源,推動整個行業(yè)共同進步。未來的人形機器人,可能不只是實驗室里的技術模型,而是真正能走進戶外、走進家庭。

策劃制作

作者丨王夢如、丁崝、林林

審核丨于乃功 北京工業(yè)大學教授

策劃丨王夢如

責編丨林林、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diào)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chǎn)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