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無人駕駛”飆到時速120公里,車企如何升級“無人檢測”?
7月19日,有網友在社交媒體發布了一些圖片和視頻,視頻顯示,在高速公路上,一輛理想汽車速度飆至120km/h,但駕駛室竟空無一人,副駕駛位的屏幕上還播放著電視劇《狂飆》,讓不少人捏了一把汗。車內人員稱,“我們坐在后排,讓它自己幫我們開,我們在追劇”。

理想汽車回應:“他們繞過了系統監測”
針對此事,理想汽車做出了官方回復:我們注意到,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展示了不文明的駕駛行為,他們繞過系統的監測,或在系統警告至緩退期間進行一系列危險的操作。例如使用輔助駕駛時平躺看劇、或為了營造“無人駕駛”,甚至在使用功能過程中,人離開駕駛位等。這是我們堅決杜絕的,現階段仍然是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

7月是理想汽車的#輔助駕駛安全月#,我們正在社區和用戶之間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宣傳輔助駕駛使用的正確方式。現階段,駕駛員是車輛的第一負責人,需要保持手扶方向盤,隨時準備接管。例如在鬼探頭或車輛緊急加塞場景,車輛系統處理能力往往不如人類這么迅速;在某些施工場景,系統甚至不認識攔截在道路中的障礙物。這就需要駕駛員始終保持正確的坐姿并注意路況,以便及時接管,避免發生事故。
也請大家不要傳播此類涉嫌危險駕駛的視頻。

車企的檢測方式還可更嚴苛
隨著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輔助駕駛也從曾經的定速巡航,到如今更加精細化的自適應巡航。自適應巡航也成為各家車企競相宣傳的賣點,各種宣傳資料中可以看到,只需操作撥桿,車輛就能完成自主加速、減速、轉彎甚至變道。
受到這些宣傳的啟發,不少車主開始“鋌而走險”,將輔助駕駛當成了自動駕駛,直到2021年,一起發生在沈海高速涵江段的車禍,帶走了一名年輕企業家的生命。人們開始重視輔助駕駛會被“誤導”為自動駕駛的問題。
同時相關法規也在不斷完善,2021年工信部發布了《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到,在自動駕駛安全方面,企業生產具有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產品的,應當明確告知車輛功能及性能限制、駕駛員職責、人機交互設備指示信息、功能激活及退出方法和條件等信息。
此外,企業生產具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汽車產品的,還應采取脫手檢測等技術措施,保障駕駛員始終在執行相應的動態駕駛任務;企業生產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產品的,應當確保汽車產品至少滿足系統失效識別與安全響應、人機交互、數據記錄、過程保障和模擬仿真等測試驗證的要求。
簡而言之,為了杜絕有車主危險進行“無人駕駛”,相關法規規定車企應當告知車輛性能,同時應采取脫手檢測的技術措施。
在脫手檢測方面,行業較早應用的是扭力檢測的方式,也就是說手需要給方向盤一個微弱的力,證明在握著方向盤。但這種方法,很容易被“破解”,例如像上文視頻中,放一個水瓶增加重力,來模擬手扶方向盤。
扭力檢測不僅容易被“破解”,而且還需要車主在自適應巡航過程,隔一段時間輕輕“拽”一下方向盤,使用體驗并不好。于是,更高級的電容檢測開始應用,電容檢測也很容易理解,我們手指能滑動手機屏幕就是應用的電容差原理。方向盤脫手檢測,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不過,理想汽車如今最低31.98萬元起售的車型,用一個“廉價”的水瓶作弊就可破解,實屬不應該。與此同時,理想全系列車型宣傳都會提及自己的“疲勞檢測”功能,駕駛員疲勞檢測功能應該要可以檢測到駕駛員。
脫手檢測、駕駛員疲勞檢測這些方面,車企都應當是可以再進行增強。畢竟,在讓性能看起來更有“亮點”,和更嚴苛的安全規范上進行選擇,車企應當以安全至上。
同時,我們也呼吁對此類主動施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進行嚴懲,主動將高速行駛的汽車處于無人操作的狀態下,是對自己與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一種重大威脅。
瀟湘晨報記者胡雄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臺;或撥打熱線0。政企內容服務專席。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