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芯片“戰爭”白熱化,算力競賽下誰能主宰智能汽車的未來?

芯片“戰爭”白熱化,算力競賽下誰能主宰智能汽車的未來?

新火種    2025-04-01

當英偉達GTC大會的鎂光燈聚焦于Blackwell Ultra GB300芯片時,一場關于智能汽車未來話語權的暗戰正悄然升級。這款被寄予厚望的芯片,其288GB HBM3e內存與15 Peta FLOPS的FP4算力刷新了車規級芯片性能紀錄,不僅承載著L4級智駕的算力夢想,更成為科技巨頭與車企博弈的關鍵籌碼。

這場算力革命恰逢中國車企掀起“智駕平權”浪潮。零跑B10以12.98萬元搭載高通8295芯片,華為與廣汽合作的激光雷達方案下探至14萬元級,奇瑞宣布2025年全系標配高階智駕——產業鏈的價值分配邏輯正被重新書寫。在這場博弈中,芯片技術的演進成為關鍵變量,既推動智駕系統向L4級跨越,也迫使車企與科技巨頭在成本、自主權、生態閉環之間尋找新平衡。

▍新芯片定義車規級AI“算力天花板”

英偉達在GTC 2025上宣布Blackwell Ultra GB300芯片全面量產,其AI性能較前代Hopper架構提升40倍,并首次將全水冷散熱系統引入車規級服務器設計,顯著提升了高負載下的穩定性。這一突破不僅解決了傳統風冷系統在功耗激增下的散熱瓶頸,更通過插槽式GPU設計(用戶可像更換CPU一樣自由拆卸)降低了硬件迭代成本,為車企提供了靈活的技術升級路徑。

更關鍵的是,英偉達通過軟件生態的深度整合強化了其在智駕產業鏈中的話語權。開源軟件平臺“Dynamo”的發布,被黃仁勛稱為“AI工廠的操作系統”,可優化從訓練到推理的全流程效率,甚至支持車企在統一架構下開發定制化算法。這種“硬件+軟件+服務”的全棧能力,使得英偉達能夠深度綁定車企的智駕系統開發,例如與通用汽車合作打造自動駕駛車隊,以及與萬馬科技在仿真計算和邊緣計算領域的聯合研發。

英偉達的生態布局更凸顯其野心,通過NVIDIA Photonics平臺整合硅光通信技術,Blackwell Ultra實現了500納秒級的多GPU互聯延遲,這使得分布式車載計算架構成為可能。理想汽車最新發布的MindVLA架構正是基于該特性,將智駕系統的環境建模、軌跡規劃、風險預測等模塊分散到不同計算單元,既保障了功能安全冗余,又突破了傳統集中式架構的算力瓶頸。

這種"硬件開放+軟件定義"的模式,也在改寫車用芯片市場的游戲規則。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英偉達的Drive Orin-X以近73萬顆的裝機量占據了35.9%的市場份額。其財務表現也印證了這一統治力:在截至1月26日的第四財季,公司實現營收393億美元,同比增長78%,毛利率高達70%以上,這也引發車企對產業鏈話語權的擔憂。

部分廠商開始嘗試自研芯片或采用多元供應商策略,以規避對單一巨頭的依賴。多家車企均通過測試車積累的真實路況數據,訓練端到端智駕模型,試圖在算法層面減少對硬件的絕對需求。這場博弈的本質,是車企在技術自主權與開發效率之間的取舍。

▍供應鏈整合與成本平權“兩條腿走路”

面對英偉達的“技術壁壘”,車企們正通過供應鏈整合與成本控制來進行整體鏈條的重構。比亞迪、零跑等企業的實踐表明,垂直整合與規模化生產是打破壟斷的關鍵。

比亞迪依托“天神之眼”系列智駕系統,通過自研芯片與算法將高速NOA功能硬件成本壓至5000元以下。其秘訣在于深度整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與超聲波雷達,利用日均7200萬公里的路測數據優化算法,減少對激光雷達等高成本傳感器的依賴。這種數據反哺硬件的模式使比亞迪在10萬-20萬元價格帶快速普及智駕功能,2025年目標滲透率突破60%。

小鵬與英偉達合作開發DRIVE Thor平臺時,要求其開放底層算法接口以便自主優化智駕功能。零跑B10搭載高通8295芯片,利用其艙駕一體架構實現“一芯多用”,降低硬件冗余。這種模式下,車企通過規模化采購與定制化需求倒逼芯片廠商降低價格,同時掌握軟件定義汽車的主導權。

隨著DeepSeek等AI技術的突破,城市NOA硬件成本有望下探至5000元級(目前為9000元左右)。車企通過優化決策模型推理能耗(降低80%)減少對高算力芯片的依賴,推動“艙駕一體”架構普及。這種技術趨勢下,激光雷達、高精度地圖等“豪華配置”正逐漸被輕量化方案取代,智駕功能逐步變為標配。

在英偉達與高通主導的市場中,地平線、黑芝麻等國產廠商也正在試圖撕開一道缺口。地平線征程5芯片算力96TOPS,黑芝麻A1000pro突破106TOPS,雖與英偉達仍有差距,但在特定場景下已實現商業化落地。國產芯片廠商避開通用GPU的正面競爭,聚焦特定場景優化:地平線通過“算法+芯片”協同設計在視覺感知領域實現低功耗高算力;黑芝麻則通過異構架構將AI算力與車規級安全標準結合。這些技術路徑雖無法覆蓋全場景,但在泊車、高速領航等細分領域已具備替代能力。

但技術壁壘依然存在,英偉達的CUDA生態和萬億參數模型訓練能力短期內難以被超越,而國產芯片在車規級認證、工具鏈完善度、開發者社區規模等方面仍處劣勢。部分車企選擇“兩條腿走路”:在高端車型采用英偉達芯片確保性能,在中低端車型引入國產方案控制成本。

智能汽車的芯片戰爭的背后是算力主導權與產業鏈價值的再分配。英偉達以技術壁壘構筑算力“霸權”,車企通過整合供應鏈與成本控制爭奪主動權,國產廠商則在夾縫中尋找差異化機會。隨著L4級智駕的臨近,這場博弈將更加激烈,最終的勝者將是那些既能掌控核心技術,又能深度理解用戶需求的“鏈主”企業。

編輯丨楊 果

排版丨楊 朔

圖片來源:攝圖網、英偉達、地平線

原文標題:芯片“戰爭”白熱化,算力競賽下誰能主宰智能汽車的未來?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