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記之探索杭州“六小龍”崛起的背后:“金木水火土”齊發力|科創城市
《科創板日報》3月25日訊(記者 李明明) “杭州六小龍”的火爆出圈,讓杭州成為創新發展的“模范生”。近日,這座城市又傳來新動向—杭州召開全市科技型初創企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座談會。市長姚高員指出,杭州將以更大力度呵護好科技型初創企業發展,根據科技型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提供全周期高效、多元、接力的資金支持。**
六小龍得以騰飛,亦離不開杭州當地國資及市場化資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陪跑”助力。
隨著科創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利用資本工具最大化助力科技進步,已經成為各省市都面臨的頭號任務。
由此 ,《科創板日報》記者近期走訪了一系列杭州本地創投機構和企業,包括“六小龍”在內的企業和投資出四家小龍的杭州資本現身說法,用它們的實踐和親身經歷,還原金融賦能科技的“杭州答案”。
扎根于杭州的華睿投資董事長宗佩民對《科創板日報》記者總結,答案或許蘊藏在“金木水火土”的五字要訣之中。“人才是金、教育是木、民間資本是水、政府服務是火、城市底蘊是土。”
創投活水“耐心陪跑”
科技創新成果的產業化離不開風險投資、扶持資金、產業基金等真金白銀的“耐心陪跑”。
縱觀 “杭州六小龍”的融資歷程,可以發現一些相似軌跡。例如,在前期主要是由一些市場化的專業VC支持,但逐漸有越來越多國資加入,對企業的跨越式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支撐作用。
其中四家DeepSeek、宇樹科技、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它們的發展都獲得了杭州資本的支持。
在宇樹科技4輪融資里,都有杭州科創基金的身影;早在2018年,杭州科創基金旗下2支參股子基金就在天使輪對云深處進行投資,后續持續追加投入;杭州科創基金參股子基金西湖創新基金,為強腦科技提供了關鍵助力;而杭州資本旗下的匯金國際則為深度求索的成長壯大提了優質的園區配套服務。
公開資料顯示,杭州資本成立于2018年11月28日,是杭州市第一家市級國有獨資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注冊資金100億元。目前,杭州資本運營管理著由杭州市政府主導的兩大千億級母基金杭州科創基金和杭州創新基金,前者投早投小投科創,后者投強投大投產業。
據杭州資本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許寧向《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目前杭州科創基金、杭州創新基金批復規模已超2000億元,充分發揮國有資本“乘數效應”,撬動社會資本超1360億元,投資各類產業項目超2900個,較好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企業、實體產業,改善了本地企業投融資環境。
談及當時投資出于何種考量,以及對于優秀的創企篩選標準,杭州資本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許寧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投資強腦科技、云深處、宇樹科技等優秀企業,更多的依托母基金生態的合作伙伴發現、挖掘。秉承“接力投”理念,杭州創新基金組建專項子基金直接投資強腦科技,基于項目技術領先性與行業地位、市場需求與商業化潛力、政策與產業鏈協同效應等因素。
“我們認為,優秀的創企篩選標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所應用的技術具有突破性,可以來源于技術源頭單位、龍頭企業等舉辦的行業大賽或市級及以上創新創業類、顛覆性技術大賽等的獲獎項目,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職務科技成果的高端科技人才項目;二是項目具有可轉化及產業化的成果技術,屬于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等,重點支持轉化原型開發階段、具備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等階段特質或尚未形成明顯銷售規模的項目。” 許寧進一步解釋。
談到將重點關注哪些新興產業或領域,以挖掘下一個“六小龍”企業,許寧表示,杭州資本將重點關注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智能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能源等五大產業生態圈投資布局。
提到作為國有資本如何考慮早期投資的風險,許寧認為,“做伯樂的伯樂”。杭州資本致力通過做大做強母基金生態的方式,支持、引導民間資本,成為與城市產業共同發展的“耐心資本”。以母基金為主的投資策略,更有利于支持民營投資機構“百花齊放”,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引導作用和市場主體的專業能力,盡可能覆蓋市場盲點,破除信息不對稱,深入挖潛科創企業真實需求,牢牢抓住稍縱即逝投資機會。
“區別于市場化資本的短期回報訴求,國有資本可接受更長的回報周期,對于科創項目的長期價值容忍度較高,杭州資本推出科創金融“十百千萬”工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定制化全生命周期科創綜合服務。”
當下,在國資LP成為主流,疊加項目退出不暢的情況下,越來越多早期投資機構也開始看重企業的盈利能力,許寧表示,政府投資基金要聚焦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市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薄弱環節,吸引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杭州科創基金投資階段以初創期的科創投資為主,對單個項目在早期并沒有盈利能力方面的要求,特別是成果轉化基金、天使基金,很多項目甚至只有一個概念、幾個人、幾臺電腦,“我們更看重創業者精神、創業團隊能力,以及項目的科技含量與市場前景。”
據創投通執中ZERONE統計,截至2025年3月25日,杭州資本及下屬實體累計直接投資70家公司,其中零跑汽車、杭氧股份等7家公司已經完成IPO,同時,共有19家項目公司已通過并購、老股轉讓、回購等方式完成退出。
此外,作為機構LP,杭州資本及下屬實體累計投資234支基金,可獲知總投資基金認繳資本421.32億元,重點關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生產制造、企業服務等賽道項目,間接投資的公司中不乏有越疆、國富氫能、佑駕創新、江南新材等明星項目。
此外,創投通執中ZERONE統計,截至2025年3月25日,杭州共有176家國資LP(包含政府機構、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出資平臺、國資母基金)出資1393起投資事件,共及出資991支基金,累計出資金額1606.95億元。
項目投融資方面,杭州共有9148家公司獲得了融資,按照賽道分類,主要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企業服務、生產制造等。
與此同時,杭州還擁有“最活躍的民間資本”,包括華睿投資、普華資本等都是成立較早的杭州本土投資機構。
“六小龍”的發展也獲得了來自杭州“民間資本”的支持,在杭州資本圈還流傳著一個“五分鐘決策”的故事。當云深處科技CEO朱秋國拿著機器狗原型參加路演時,杭州當地的市場化機構湖畔山南資本合伙人當場決定投資,從見面到簽訂投資意向協議僅用5分鐘。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遠征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從金融環境上看,杭州本土有阿里資本、銀杏谷資本等知名投資機構,同時吸引紅杉中國、高瓴資本等一線基金設立分部,為初創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同時,杭州市政府設立多只產業引導基金,通過“母基金+子基金”模式撬動社會資本,重點支持硬科技企業。
“后續還可以強化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的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新興產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六小龍”中的宇樹科技、群核科技、云深處都都獲得過來自銀杏谷資本、紅杉中國以及高瓴資本的投資。在募資方面,紅杉中國、高瓴資本都曾到杭州募資。其中,紅杉中國于去年完成募集的180億元規模新人民幣基金,就獲得了杭州資本及杭州臨平區、臨安區的共同出資。
政府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浙商的草根基因是先天稟賦,而在杭州,政府與市場 “雙向奔赴” 構建的暖心政商關系,則是推動杭州科技生態互利共生的協同密碼。
民營經濟是浙江和杭州的最大特色與優勢。截至 2024 年底,浙江民營企業在冊總量達 350.53 萬家,占企業經營主體總量 92.06%。政府 “保姆式” 服務,是培育企業的關鍵,有力推動著杭州科技生態持續向好。
許寧介紹,杭州市委“新春第一會”明確提出“杭州特色的創新創業體系”概念。首先,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體系,不唯學歷高低、不計過往成敗、不論公司大小,始終以創業者為中心,開放包容的體系。其次,這是一種溫暖的服務體系,始終秉承“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服務理念。
一些企業則以親身案例現身說法。“杭州六小龍”之一的云深處科技,其媒體經理孟媛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杭州的創業氛圍及營商環境比較好,在企業創業過程中,政府及時提供了各項支持和服務,例如:在業務對接方面,西湖區領導幫助協調天湖變電站給機器人測試,對公司巡檢應用推廣有很大幫助;在政策支持方面,及時兌現相關政策資金(西湖區英才計劃、房租補貼等),緩解公司研發投入壓力。
融資方面,2022年西湖區科創投投資1000萬元,為公司背書,對后續融資有一定幫助。此外,浙江省市區經信部門組織“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輔導和培訓,區里更是安排點對點輔導,助力企業成功獲批,這與與融資支持形成合力,推動企業穩健發展 。
“杭州六小龍”之外的創企發展也獲得了來自杭州政府的支持。品牌電商新零售服務商摩爾普斯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溫從寅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杭州政府對創業公司的扶持政策較為友好,公司坐落在杭州市西湖區云棲小鎮,公司發展過程中,云棲小鎮管委會為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公司場地、辦公空間、稅收方面的支持。
“在管委會的積極推薦下,我們成功對接了多家投資機構,最終獲得了一家海外上市公司A輪融資。在此過程中,街道管委會親自參與,貫徹‘最多跑一次’理念,極大地簡化了融資流程,幫助我們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彎路。” 溫從寅說。
智能體開發企業實在智能CEO林君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當時企業所在的人工智能小鎮有研發補貼,3年600萬,還有房租補貼,人才補貼等,“甚至疫情期間我們也拿到了相應的政策支持,申報項目、評上一些企業資質都會有相應的補貼政策,政府對于初創企業的扶持政策是全方位的。”
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馬遠征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和別的城市相比,杭州的產業支持有三大特點:一是戰略定位清晰,聚焦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度融合;二是產研結合緊密,依托浙大與新型研發機構;三是政務服務效率,數字化治理降低制度成本。杭州在全國率先推行企業注冊、稅務登記等事項“一網通辦”,對科技企業實行“非關鍵材料容缺后補”“沙盒監管”等柔性措施。
杭州科創的““金木水火土”
縱觀本次科創潮流,領軍者恰恰是“六小龍”在內的很多中小型科創企業,一位業內智庫專家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當前一線城市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留下新領域新賽道小而美、小而精的科創先鋒企業,從而繼續批量成就大規模的科技型領軍企業,繼續創造輝煌。
而“杭州六小龍”在杭州的成長成功,離不開足夠肥沃的創新土壤,將政策勢能、市場動能與人文基因熔鑄為支撐科技創新的“有機質”和“富集層”。
近幾年,杭州更是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硅谷”,比如,“杭州六小龍”中有一半位于城西科創大走廊,后者落戶了浙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2個大科學裝置、5家浙江省實驗室,以大學、大裝置、大科創平臺為核心和眾多科技孵化器、科創園、特色小鎮組成的創新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
阜博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王揚斌對《科創板日報》記者總結,杭州歷經約30年形成了類似硅谷的創業生態。其中UT斯達康和阿里巴巴是典型代表,前者鼎盛后衰落,其人才、經驗等滋養了當地創業環境;后者發展受挫時,員工離職創業,推動行業發展。企業興衰周期促使人才流動、經驗共享和資金循環,構成完整創業生態。
“杭州即使不出現‘六小龍’也會出現別的‘小龍’,因為‘六小龍’背后是一大片魚池,儲備了不止600條小龍,目前只是冒出了6條而已。“王揚斌說。
城市是一方孕育希望的土壤,而教育,恰似其間拔節生長的樹木。馬遠征表示,從人才資源上看,浙江大學在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為本地企業輸送大量技術人才。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優質企業吸引了全球頂尖人才,形成“大廠-創業公司”的人才流動鏈條。許多科技從業者在龍頭企業積累技術經驗后選擇在杭州就近創業。
“六小龍”中,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云深處科技創始人朱秋國和群核科技創始人黃曉煌都畢業于浙江大學。
其中,梁文鋒本碩均畢業于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而朱秋國的機器人之旅,正是源于他在本科期間參加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競賽;黃曉煌則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2003級混合班的學生。他此前表示,浙大是其真正走向社會的第一站。“怎樣去面向這個世界,怎樣在社會中去發展,基本上整個價值體系是在浙大求學期間形成的。”
人才是金。宗佩民強調,杭州根植尚創業會創新的浙江大地,有著基數龐大的具有企業家潛質的人才資源。其他省份的人到了浙江,也會被浙江的創新創業氛圍感染,激發出創業者潛能。特別是最近幾年,杭州在人才引進方面不計成本。本科畢業生在杭州工作就能拿到1萬塊錢的補貼,碩士3萬,博士最高能到10萬,有些人才甚至能拿到100萬的購房補貼。
許寧介紹,人才支持方面,杭州資本去年發布全市第一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直投基金,支撐“3+N”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建設。
而相比之下,北京、深圳雖然也有類似的人才政策,但門檻更高,且補貼力度相對較小。例如,北京的落戶政策較為嚴格,深圳雖然也有高額補貼,但生活成本較高,年輕人壓力較大。
“金木水火土”作為杭州創新生態的五要素,并非孤立作用、割裂存在,而是產生“化學反應”,通過相生作用不斷強化,實現從“要素堆積”到“生態噴涌”的系統性增強。
近期,不少城市因未能培育出 “六小龍” 而焦慮。事實上,各地都有各地的發展特色,包括北京、深圳等地在過往的發展中也都跑出了不少優質企業,但正因為本地稟賦突出,一些城市反而落入了發展的路徑依賴,抑制了創新。
而對于目前各地奮起直追杭州的表態,王揚斌則坦言,各地應結合自身特色發展,借鑒杭州經驗時要注重長期積累,而不能急功近利。“在贊賞‘六小龍’成績時保持平常心,關注其他創企,他們未來可能超越‘六小龍’。”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