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技術構建市域產教聯合體“杭州樣板”
多年來,杭州職業教育辦學基礎實、產業支撐穩、發展水平高。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結構層次和職業院校服務能力的需求變化,以及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強烈愿望,杭州職業教育還在積極謀劃和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打造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市域產教聯合體”,為杭州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市域產教聯合體強調在市域空間,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優化產業和教育資源配置,實體化打造人才培養、創新創業、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多功能一體化的產教融合實體,實現政府、行業企業、院校等多元主體協同發展模式。從組織形式上來說,市域產教聯合體是市域范圍內職業教育發展中政府部門、產業園區、行業企業和職業學校等有關各方的協同合作平臺。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錢塘科學城)產教聯合體,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深化產教融合、產學合作,以杭州市經濟開發區、錢塘高教園區兩園融合體為母體,集聚區域內優質資源,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推動形成“四鏈”有效銜接、適應市場需求、匹配產業結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區域布局,打通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能培訓等服務區域發展渠道,形成制度供給充分、條件保障有力、產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態。
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唯一集產業園區、出口加工區、高教園區于一體的國家級開發區,先后入選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范開發區、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第二批試點地區等。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錢塘高教園區成立于2000年,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高校園區。園區有14所高校(8所本科、6所高職),30余萬名學生,省部級重點學科109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分別突破600個、1900個、210個,產教融合型企業600個。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首批入駐錢塘高教園區的高校,是杭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公辦高等職業院校,前身是由杭州機械、化工、紡織、絲綢、輕工和西湖電子六所學校合并成立的杭州職工大學,2019年成功入選國家“雙高計劃”B檔建設單位,自建校以來就與開發區、高教園區同生共長、互融互促。
當前,產業結構出現的高端化和融合化趨勢,對于人力資源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職業教育層次結構、體系結構、專業結構等都必須進行相應調整,亟須深化產教融合,構建高水平區域產教聯合體。面臨目前存在的產教融合主體失位、資源錯配、人才失衡等現象,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錢塘科學城)產教聯合體堅持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著力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杭州樣板”。具體而言,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重點推進。
一是以政府強統籌構建精準政策供給機制,強化政府組織優勢。依托杭州市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優勢,發揮“區政合一”疊加優勢和政策牽引作用,統籌制定園、企、校三方協同的一系列組合政策,出臺《杭州市錢塘區打造全省產才融合示范高地行動計劃》《關于實施錢塘“領飛計劃”打造新時代高能級產業發展戰略平臺若干政策意見》《杭州市錢塘區關于深化政校企合作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作方案》等若干文件。區市兩級聯動強化政策供給,促進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
二是以黨建統領產教聯合體建設創新協同育人模式,服務學生全面發展。以黨建聯建破除壁壘、凝聚不同主體合力。通過聯合區內不同主體黨組織,搭建政行企校園協作的互動平臺,創建市域產教聯合體黨建聯建示范陣地,著力構建全覆蓋、一體化的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格局。發揮政治組織優勢推動黨建與聯合體建設同向同行,實現政治與服務功能相統一。堅持立德樹人、提升聯建實效。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共同目標,構建“黨建聯建聯合體”,開展“黨課聯學、人才聯育、活動聯誼”等活動,以黨建聯建引領人才模式改革,設計全程、全鏈路學徒制模式下人才聯合培養路徑,提升“舉旗幟、育新人”實效。
三是以數字技術構建“共治共享、共引共創”產教聯合體運行體系,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數字技術推進多方資源集聚融合,建立資源共建共享機制。由杭州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牽頭成立市域聯合體理事會,理事會成員由錢塘新區內重點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等多方構成;聯合體理事會各高校分別設立“產教融合促進領導小組”,負責管控協議執行情況,布局新領域、推進新項目;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內容列入企業評級、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量化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技術開發、知識轉化、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廣度、深度和效度,根據量化結果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并在企業發展、員工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激勵。聯合體內園區搭建科技、人才供需信息數字化共享平臺,動態監測全域人才現狀,定期發布人才需求報告,推動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與園區產業供需對接。發揮數字化改革的變革重塑效應,打通聯合體內單位各類平臺資源,進一步增強平臺開放共享功能,打造“校融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平臺”。
產教聯合體不同于傳統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的關鍵在于處理好市域范圍內政府、企業、學校與科研院所的關系,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共享共治生態圈的構建。校企共同體建設中“聯而不合”的瓶頸問題依然存在。實體化的產教聯合體致力于體現要素集聚的“聯合”。政府、院校資源、企業、科研機構等共享共治,參與政策制定、課程設計、預算分配等決策中,通過合作協議,建立平等合作對話機制,共享資源和創新平臺,構建職業教育資源集聚的聯合體生態圈。在政府支持重大產教項目、保障各方權益的基礎上,學校深化黨建聯建、區政合一和數字賦能的創新理念,在平臺建設、項目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創新創業孵化等環節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互聯互通,持續探索技術創新共研工程、技術技能人才共育工程等,深入探索基于混合所有制的產業學院建設路徑,破解產教“合而不融”的困境,建立價值共創、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同創新機制。
二是突出高職院校在市域產教聯合體中的主體作用。市域產教聯合體與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以“條”為主不同,要凸顯其政府主導,服務面向區域,以產業園區為基礎向外輻射,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探索市域內招生、人才培養、就業、技能培訓等一體化模式。學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建立有效合作框架,確保職業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匹配,教育和就業市場之間信息暢通,定期進行市場調研和需求分析,以便調整教育計劃和課程設置。建立產業咨詢委員會,由企業領袖和產業專家組成,提供行業洞察和建議,根據市場需求定制課程,使課程內容與就業市場的要求緊密匹配,促進經濟和教育、價值和效率、創新和發展有機融合。
三是構建全方位保障機制。警惕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多主體性特征所隱藏的風險,區域內既有高職院校,也有本科院校,隸屬關系、參與程度、經費來源等各有不同,要實現產業園區與學校、企業、地方政府等多方主體“聯合”成為命運共同體,亟需構建完善的保障機制。建立指導委員會指導理事會穩步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發展,出臺支持的明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建立可持續的融資機制,探索除政府撥款外的如企業贊助等其他收入來源,資產劃定、產權明晰,確保資源配置公平合理。探索有效的監管機制或設立相關機構,定期審核評估經費使用、人才培養質量等,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策略,確保聯合體規模化建設和運營,形成資金保障、配置均衡、監管有效、風險可控的長效發展機制。
(作者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