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走進開普勒機器人:以工業場景為突破口,加速商業化落地

走進開普勒機器人:以工業場景為突破口,加速商業化落地

新火種    2025-03-14

3月10日-11日,由財聯社主辦的《做多中國行》項目組攜手《科創板日報》,組織高凈值投資者實地考察人工智能產業鏈核心企業,深入了解其業務布局與發展策略。本次調研走訪了階躍星辰/財躍星辰、商湯科技以及開普勒機器人三家企業,通過現場考察和高管深度交流,探索AI技術的商業化落地進展。

3月11日,調研組一行來到上海開普勒機器人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注于高性能通用人形機器人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企業,面向智能制造、倉儲物流、特種行業、科研教育等領域提供解決方案,并已與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核心技術突破 助力商業化落地

開普勒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運動控制、機器人感知等領域具備領先技術,并已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30余項,授權專利10余項。其自研算法結合預設動作與端到端全自主規劃模式,實現精準控制。同時,機器人全身搭載高性能GPU主板、純視覺識別與導航方案等多樣化傳感器,仿生結構設計使其在復雜環境下具備更強的適應能力,助力解放人力、提升產業效率。

在本次調研中,開普勒圍繞自研技術路線、商業化落地策略及未來規劃,與投資者展開深入交流。

行業落地提速 機器人規模化應用在即

當前,具身智能行業已進入落地階段,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應用期待日益增強。然而,高盛最新研報指出,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規模化應用仍有較長的路徑,預計未來2-3年仍難以達到人類工人的同等效率,而大規模應用可能需要5-10年時間,依賴軟件與硬件的多次迭代。

對于行業落地節奏,開普勒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開普勒CFO譚崢嶸表示,預計2025-2026年,人形機器人將在物流、制造等工業場景率先實現規模化落地。目前,開普勒已與全球前五大主機廠及頭部物流公司展開合作,并在物料搬運、樣品處理、巡邏巡檢、沖壓收料、質量檢測等實際場景中進行測試,按計劃推進落地進程。未來,開普勒還將拓展至更復雜的應用場景,推動行業精細化分工,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成熟演進。

從技術發展來看,人形機器人的“大腦”仍面臨諸多挑戰,需提升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包括物體識別、決策規劃等。目前,該領域主要依賴真實場景數據積累,以持續優化AI算法與機器人智能水平。

開普勒在具身智能軟件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動態智能感知、智能任務規劃、全身協同操作、自主訓練學習、自主智能移動等能力。基于“云端大模型+具身小腦”架構,并結合模仿學習與強化學習訓練,人形機器人已基本具備自主完成特定場景工作的能力,訓練效率大幅提升。此外,開普勒團隊優化了人機協同作業算法及數據傳輸技術,顯著增強遙操作的實時互動性,使人形機器人能夠真正與人協同作業。

在運動控制層面,開普勒通過步態規劃優化與控制算法升級,提高機器人抗干擾能力及行走穩定性,確保其在自主作業環境中的可靠性和流暢性。同時,依托視覺感知與自主導航算法的深度優化,機器人能夠實時監測并精準識別環境變化,在復雜場景中保持高度自適應性與安全性。

商業化落地:穩健推進 邁向規模化量產

隨著大模型能力的持續增強,AI技術正加速賦能機器人,逐步解決更多實際應用難題。而如何平衡研發投入與成本控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核心議題。譚崢嶸表示,開普勒始終堅持“要成為一家成功商業化落地并實現盈利的企業”的原則。在行業仍處于高投入階段的背景下,公司保持審慎策略,避免盲目擴張,以商業化落地為優先導向,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開普勒的商業化路徑清晰明確:以工業場景為切入點,通過自研硬件與工藝革新降低成本,實現務實定價,并計劃于2025年實現量產交付。公司希望打造“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比亞迪”,在行業內構建領先的市場競爭力。

未來,開普勒將繼續深化與產業伙伴的合作,致力于打造高智能、高可靠、高安全、高性價比的人形機器人,賦能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加速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