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人工智能會取代你我嗎

人工智能會取代你我嗎

人民日報    2025-03-07

人工智能會取代你我嗎?這一話題引發熱議,有代表委員認為人工智能正賦能千行百業并逐漸取代人工,還有代表委員認為要加強學習,無須過于擔憂來自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競爭。

回答這個問題,對人工智能大模型來說,似乎就太簡單了。人工智能不會直接判斷,而是條分縷析,最后得出“協作共生而非簡單替代”的結論,甚至還能展現整個思考過程。

看似確鑿的結論,背后卻有“悖論”:人工智能大模型對“不會取代你我”的結論論證得越好、越嚴密,越可能引發人們對于被搶走飯碗的壓力和焦慮。

面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工智能,人類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其實,答案已在前文中出現:焦慮或欣喜這樣的人類情感,恰是人工智能難以復制的。

正因如此,人們主動擁抱技術革新,在學習掌握新工具中不斷完善提升自己,在探索如何確保人工智能更好用、更可靠的過程中,持續補齊制度短板。種種情感,構成了每個個體向前奔跑的原動力。無數量變的累積,最終鑄就人類社會向前突破的質變時刻。

這種能動性,是人工智能尚不具備的。就像人工智能大模型所給的答案,無論多么飽含“情感”或者“創造力”,都是基于算法和數據生成的,本質上仍是機器對人類創造的模仿。

代表委員關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意見建議,是否同樣引發了你的思考?當前我們對人工智能的探索雖然還有限,但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某個創新創造、巨大轉變的起點。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07日 08 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科普中國客戶端。

返回科普頻道

Tags: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