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財聯社鯨平臺“智造未來”AIGC論壇落幕!近500位行業分析師、企業家、從業者關注,現場一座難求!
財聯社10月13日訊(編輯 李夢琪) “AIGC論壇是在這里舉行嗎” “我們可以進去聽嗎?”“還能再加個座位嗎”……在一片人聲鼎沸中,2023財聯社鯨平臺“智造未來”AIGC主題論壇在上海順利召開。這場論壇吸引了近500位行業分析師、企業家、從業者的目光,微涼的秋雨擋不住上百名專業觀眾的熱情,紛紛冒雨前來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打卡”這場前沿論壇。
10月13日, 2023財聯社鯨平臺“智造未來”AIGC主題論壇在上海順利舉行,論壇由財聯社、鯨平臺和2023上海國際消費電子技術展聯合主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高樟資本、辰韜資本、硬核顏究所一整根為本次論壇合作伙伴。
作為上海國際消費電子技術展的重要活動,論壇聚焦人工智能帶來的技術創新與產業變革,邀請專家學者、行業分析師、資本市場投資人以及企業代表共同探討新技術浪潮帶來的行業變革。
上海國際消費電子技術展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及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上海市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中國電子商會主辦,上海國展展覽中心有限公司承辦。
財聯社鯨平臺總監李輝為論壇致辭。ChatGPT、AR/VR、web3.0等概念在過去幾年不斷涌現,意味著新型數字經濟生態和它的模式在動態中不斷形成和創建。財聯社、鯨平臺在媒體層面是報道者、見證者。在參與者、建設者層面,也有很多自有產品探索,如星礦數據、信鴿輿情等。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系信息管理與商業智能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盧向華作為特邀演講嘉賓,在現場進行“AIGC 與企業智能數字化時代”主題分享。盧向華教授認為,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要對標百度、學科大訊飛,也不是所有企業都要開發自己的大模型。“對于大部分小微企業來講,能夠用開源API擁抱AIGC場景,可能是最適合的。”
隨后,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顏明峰圍繞“技術要素市場賦能人工智能產業化”進行主題分享,他認為實現技術創新的高質量發展,從生產力的發展角度來說,要提高生產要素配置,讓技術要素在更合適的場景提升它的作用。“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通過傳播、交易、轉化,進而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這是一個重要課題,技術的特性決定它的交易特性,人工智能產業同樣需要構建技術交易平臺和相關內容。”
瀾舟科技創始人兼CEO、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周明從行業大模型發展詳細為大家介紹了構建行業大模型,促進企業數智化轉型的經驗。“圍繞著大模型,實際上建立了一個生態。生態最底層就是芯片,再往上一層是云計算平臺,再往上是所謂的模型廠,再往上就是應用層。想要從通用大模型到行業大模型,必須把行業數據、行業知識融入到通用大模型中,實現混合訓練。”
關于AIGC創新實踐發展,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科技作家陳根聚焦AIGC發展過程中的挑戰、機遇以及未來前景進行分享。陳根表示AIGC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人類世界,那終究來說,它可能還不是一個具備類人智能的人工智能,我們只能把它定義成具備高級統計功能的“統計人員”。
在“行業大模型的奇點時刻,何時迎來規模化應用? ”的圓桌會談環節,財聯社鯨平臺主編廖定峰與華安證券通信行業首席分析師張天,東方財富首席科學家、人工智能研究院負責人劉志毅,埃林哲董事長、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蓋莉珊,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鐘俊浩等嘉賓展開了深度討論。
張天認為,目前大模型處于“嬰兒時期”,馬斯克預計其將于2029年達到“ AGI成人期”。屆時,整個社會將發生巨大變化。要實現讓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需要讓大模型算力通信基礎設施降低成本,同時降低使用門檻與風險系數。
談及市場高度關注的,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發展帶來的勞動力替代等問題,蓋莉珊表示,AIGC無法替代高階的、有創新和深度思考能力的知識工作者。社會勞動力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幫助中低知識工作者利用AIGC工具更有創造性地工作,是社會和個人要著重盡早關注的問題。
鐘俊浩介紹了上海發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的生態環境。他表示,上海政府相關部門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的工作一直在推進。徐匯西岸第一個大模型聚集區“模速空間”已落地。行業協會作為主導,舉辦了一系列“模都上海”活動,希望構建上海市人工智能整體生態,包括政策宣講、甲乙方產業對接、融資和算力需求對接等。
劉志毅認為,未來,行業大模型將在社會生活中扮演關鍵角色。它們可以提供更準確、高效、智能的解決方案,幫助解決各種現實場景中的問題,覆蓋教育、金融、醫療、工業等領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大模型也將不斷發展,未來有望實現更廣泛的應用和更大的社會影響。
在“AIGC 產業應用與市場前景 ”的圓桌會談環節,財聯社鯨平臺北京負責人郭楠與高樟資本董事總經理朱明淵,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周中允,51WORLD副總裁、51Meet總經理吳亞光等嘉賓展開了深度討論。
朱明淵表示,AIGC將掀起一場覆蓋所有行業的產業變革。具體場景包括但不限于——金融行業中可量化的部分可利用AI協助;醫療影像診斷可借助AI介入分析;老人可利用語音或姿勢操控智能消費電子,從而降低學習與使用門檻;智能硬件操作將更加便捷,從而成為人類生活中更有力的幫手。
消費品牌為了順應AI+風潮,都在思考自身是否有必要“推倒重來。對此,”周中允表示,所有行業都有必要思考自身與AI+的關系,至于是否有必要“推倒重來”,要綜合思考市場需求、技術可行性、盈利空間等方面再做出決策。
談及普通人應該如何看待AIGC給生活帶來的可能,吳亞光建議善用AI工具,以自己的經驗來看,AIGC工具使用得當,工作效率可以提升4-5倍。同時要對AI工具對人們帶來的影響保持正面心態,AI技術的發展并不會讓很多人失業,反而能讓很多人從部分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盡早接觸此類前沿工具,從而讓自身保持行業競爭力。
在“賦能汽車產業,智能駕駛的現實與未來”的圓桌會談環節,財聯社連線主持人李夢琪與安信證券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馬良,辰韜資本執行總經理賀雄松,鯨平臺資本市場專家韓孟展開了深度討論。
在韓孟看來,智能駕駛行正在邁向相對成熟的高速增長階段。目前,車企采用的技術路徑愈發統一、確定,消費者買單意愿也很高,這些都是行業蓬勃發展的表現。值得注意的是,價格問題是智能駕駛面對的一大挑戰,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駕駛車輛平均單價約為三十萬,放眼全國范圍,依然偏高,理想價格區間應降至10-15萬元。
馬良表示,智能駕駛主流技術路線有兩種——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光學式應用方案,可能輔助毫米波雷達技術等;以光學和毫米波雷達作為輔助,更多依靠激光雷達的技術路線。自己始終認為光學是核心,不過,從以往案例來看,特斯拉等品牌發生交通事故,都是由過強光線或者極端情況引發。即便光學技術可以實現99%的安全性,也要考慮極端意外情況。因此,自身更加認同未來融合的理念,即以光學為主,激光和毫米波雷達方案為輔的方案。
賀雄松分享了辰韜資本青睞智能駕駛領域的原因。智能駕駛市場天花板非常高,一年間市場空間累計達到十幾萬億元。這樣體量的賽道非常少見;智能駕駛市場需求也非常強烈且清晰;智能駕駛行業延展性較高,如果能將這個行業分析清楚,與行業優秀人才建立互動,對機構在其他AI賽道的布局也很有幫助。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