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人工智能助力開發可用于基因療法的納米籠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李雯)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和韓國研究人員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模擬病毒的復雜結構,開發出一種創新的治療平臺,即新一代納米籠。
病毒會將遺傳物質封裝在蛋白質外殼內,然后侵入宿主細胞。受病毒結構啟發,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制造一種可模擬病毒行為的人造蛋白質外殼,即納米籠。這種納米級別的籠狀結構可將用于治療的基因導入靶細胞,實現治療疾病的目的。
然而,現有納米籠的小尺寸限制了它們可攜帶遺傳物質的數量,且它們簡單的設計無法復制天然病毒蛋白質的多功能性。為解決上述問題,美國華盛頓大學和韓國浦項工科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病毒的細微特征,成功設計出四面體、八面體和二十面體形狀的納米籠。直徑達75納米的二十面體納米籠能夠容納的遺傳物質,可達腺相關病毒等傳統基因傳遞載體的3倍。
電子顯微鏡觀測結果證實,人工智能設計的納米籠達到了預期的精確對稱結構。實驗進一步證明,納米籠能夠將治療性有效載荷遞送到靶細胞。
研究人員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使人們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和組裝人造蛋白質。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加速基因療法的開發,并推動下一代疫苗和其他生物醫學創新取得突破。(完)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