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落地元年”的創業者們:業務不再“堆人”與AI賽跑
“如果放在幾年前,我們的產品做到今天這種成熟度至少要一兩百人,現在則變成了二十幾人,AI的提效作用特別明顯。”致力于將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和大型語言模型應用于金融領域的問智科技CEO陳菲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自從AI大模型兩年前“破圈”以來,2024年,這一提高生產力的工具,被諸多創業者們應用到了公司經營中,2024也被稱作是“大模型落地元年”。
那么,回顧2024,創業者們都在怎樣運用這一工具?創業者們的團隊配置發生了哪些改變?他們如何解決AI落地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此,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對話了多位“文心杯”創業大賽的獲獎者,他們的企業分布在金融、教培、圖像設計、漫畫、心理咨詢、智能營銷等多個領域,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使用AI大模型技術的創業者。
AI時代的創業:
數據處理不再需“堆人”,隔行不再隔山,業務流程變陣
貝殼財經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提效作用以及由此帶來的團隊結構的改變是AI大模型出現后給初創企業帶來的第一個變化。
問智科技CEO陳菲告訴貝殼財經記者,“AI的提效作用特別明顯,比如說數據處理,都是用AI解決,完全不需要‘堆人’。”
談到AI大語言模型的各種能力,不少創業者都提到了“代碼”這個詞。對于IT類公司,大量程序員往往起到了支撐業務的基礎性作用,而大模型帶來的編程能力則讓寫代碼變得不那么困難。
鏡象科技CEO黃立在2019年創立了這家用AI進行心理測評的公司,隨著AI大模型的出現,他立刻將新技術運用到了心理咨詢領域。
黃立表示,原來IT跟垂直領域的專業有點“隔行如隔山”,做一件事需要兩個領域的人,但大模型的出現降低了代碼編寫的難度,使得團隊里可以增加更多專業的人,再加上一些低代碼AI開發知識,就能夠獨立做出產品,“以前我們開發一個心理學游戲,可能要美術、產品經理、引擎、前端開發,一個團隊四五人,而現在找一個心理學產品經理,再付費買一些軟件,就全部搞定,團隊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
此外,AI大模型的出現也直接影響了許多行業的業務流程。
專注于圖像軟件研究與開發的亦心科技CEO劉昌偉表示,AI時代對設計會產生顛覆式的影響,“比如做室內裝修設計,此前我們可能先要現場測量,再去建模、做渲染,再跟用戶溝通效果到底好不好,可能還要再重新建模,周期較長,而且很多矛盾沖突出現在最后和客戶溝通上。”
而在AI大模型出現后,只需現場拍出照片,用AI就能進行實時渲染,“通過我們的軟件筆刷,可以畫一個紅色地毯,或者直接輸入提示詞需要什么風格,可以直接出效果圖,調整到客戶滿意后,我們再去做精準設計,這意味著舊有的流程被‘倒置’了。放在其他領域也是一樣,比如工業設計可以先出汽車原型,當汽車原型外觀符合需求,再去精準設計。所以AI讓整個設計流程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整個效率也得到了數十倍以上的提升。”劉昌偉說。
此外,AI大模型的出現也讓更多“普通人”擁有了專業能力。AI生圖能力出現后,水母智能CEO苗奘和她的團隊全員切入AIGC,在2023年4月上線了國內首個AI漫畫工具,這一決定讓公司設計師變成了能寫參數代碼的產品經理,讓傳統行業的漫畫師變成了模型指令訓練工程師。苗奘告訴記者,使用AI畫漫畫后,A級漫畫的成本降低了62%,商業測試的效率提高了98%。
“在創作端,參與我們A級漫畫創作的創作者大部分并不會繪畫,也不是傳統漫畫行業的從業者,這非常激動人心;在消費端,韓國在2023年抵制過AI漫畫,國內平臺有的接受有的不接受,但隨著我們的閱讀量和播放量的不斷提升,我會感覺自己正在經歷技術逐漸被大家接受的過程。”苗奘說。
面對“幻覺”AI如何落地:
有的嚴格選擇訓練數據,有的選擇非嚴肅場景
不過,AI大模型也遠非“無所不能”,其基于技術底層邏輯出現的“幻覺”問題就難以避免,如語言大模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圖片模型畫手指不準確,視頻模型無法正確理解物理關系等,這也讓不少想要使用大模型的企業止步在了“落地”上。
陳菲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大模型只覆蓋他的公司業務鏈條最后的生成部分,而他解決‘幻覺’的方式是對訓練數據的嚴格選擇,“金融投研跟通常的大模型回答問題不一樣的,它的回答只能在規范的數據范圍內去做歸納總結,基于我給它喂的數據再發散出現幻覺是不可能的。做應用并不是一個大語言模型就能做成的。對于金融投研應用,大語言模型也許占技術的20%-30%,其他包括數據獲取、數據清洗、數據打標、數據分門別類,針對不同數據構建各種算法,也是非常繁瑣的工作任務。”
而苗奘等創業者則選擇了另一條思路。她看重PMF(產品市場匹配度),“我們選漫畫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大模型的幻覺問題赤裸裸擺在那里,想盡快閉環、盡快在產業落地,漫畫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它是一個非嚴肅性場景,法律說錯了事關重大,但漫畫里人物的頭發長一厘米短一厘米、紅一點綠一點都不要緊,可以繼續落地,用戶照樣消費,所以這是我們當時選擇這一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判斷,當大模型跟產業之間的出現gap(差距),我要選最寬容的,gap(差距)最小的垂類。”
師者AI CEO劉春江則在選擇“不讓AI胡說八道”的同時,也不過分追求大模型的計算準確度。
師者AI是一個全學科教育AI大模型,但相比追求100%的正確答案,這個大模型產品以“引導”為主題。“我們不給答案,而是可以匹配現在所有能找到的小學、初中、高中應試教育的考點和得分點,重視能明顯得分的地方。對于大模型的幻覺問題,我們的解決方案是讓AI先學一遍九年義務教育的得分點,只回答得分點,不胡說八道。”劉春江說。
在他看來,初創公司并不是做科研,沒有必要“卷大模型”,“AI大模型作為硬能力來說,大家都卡在80%-85%的計算準確度上,不可能做到100%。”
AI與創業者相愛相殺:
大模型會替代很多基礎工作,AI快速迭代創業者被逼快跑
事實上,從零起步開發一款大模型對于初創公司而言確實并不現實。“我們所要專注的是把應用端做好,我上面所說的那些事情已經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做,更不用說自己做一個垂類大模型了。”陳菲說。
而對使用大模型所帶來的成本,陳菲坦言,在前期,這個成本相比員工成本就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因為公司規模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用戶量增加,未來模型調用成本肯定會線性上升。
在海外推出AI原生社交游戲的Kotoko CEO喬海鑫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都首先搞流量增長,虧錢不盈利沒關系。而今天大模型的各種算力成本沒有辦法視而不見,它會在成本結構里占很大一部分。
陳菲時常從產品角度思考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一定不是模型,我們只是依賴模型,模型是我們的一個工具,模型能力提升,我們產品能力也能提升。最終回歸到產品本身,如果說只有一個核心競爭力,那就是數據。當我用我們的業務邏輯和模型能力構建這個產品,然后推向市場,獲取用戶,再產生數據,這個數據和大模型無關。”
在這一邏輯下,大模型只是初創企業所必需的工具,選擇也有很多。多位創業者都認為,更重要的還是先想通PMF(產品市場匹配度),這也是AI時代對創業者必須的要求。
“我們都是偏產業型的項目,需要產業落地,對于這種AI應用來講,誰的大模型強,我就用誰的,所以大模型也在相互競爭。”苗奘說,“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會思考怎么能把業務先跑通,把收入拿回來,A級漫畫出品的是商業化漫畫,能變現,在這個過程中永遠是基于新的技術做工具,然后才有新的工具、新的工作流、新的付費用戶群體。”
喬海鑫表示,當今時代大浪淘沙,對創業者的素質要求更高,CEO的核心能力在找錢、找人、找方向,對于跨界經驗的要求和業務理解的要求比過往要高得多,“不然只有模型和底層能力,沒有需求,沒有場景,這件事情(創業)是不成立的。”
在陳菲看來,現在初創公司從Day1(第一天)就要想好商業模式是什么,不能像以前一樣花很長時間先賺流量,用戶不付費,“PMF的節奏要非常快,要迅速找到用戶究竟為什么付費,付費核心痛點是什么,而不是說在邊緣上提供一些爽點,那毫無意義。”
另外,在大模型的“倒逼”下,AI產品的迭代速度更快,初創企業也感受到了危機。
從事智能營銷的LightAI聯合創始人鄭月明表示,AI所帶來最大的一個改變是,大模型就是競爭對手,“現在如果完全想不明白商業化這件事,創業就不應該開始,因為AI攢一個應用非常簡單,比如讀個法務文件,做一些軟文處理,直接丟給ChatGPT就行,為什么還需要我們這種公司?所以一定要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扎在業務里,這就是為什么PMF很重要。”
對于大模型的出現對創業環境帶來的沖擊,劉春江也深有體會,他在成立師者AI之前曾做過一款編程產品,但是隨著大模型開源出越來越多的東西,他發現產品壁壘沒那么高了,這給他帶來了危機感。“如果走在時代必經之路的第一步上,會被踩死(編者注:如果跟著時代慣性走,做一些基礎工作,可能會被AI替代),因為大家都能看到的東西一定競爭太激烈。”他告訴記者,師者AI平均30到35天迭代一次,“我們沒有周六周日,沒有固定假期,只有比AI跑的快。”
而在越來越多的大模型公司“劍指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當下,這些將AI靈活運用到公司業務中的創始人們也抒發了自己對未來的看法。
“我們認為總有一天不用再賣學習機,我們可以讓孩子個性化地把家教用AI方式請到家里的既有設備上,我們相信有一天微博賣課這種老的商業模式會消失,我們堅信AI和教育結合一定是個性化的,教育培養不是統一的,更有助于孩子發展,這就是現在AI大模型時代能夠解決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是我能做到的下一個水平,也是我們這個時代可以實現的目標。”劉春江說。
“在大模型時代,專業能力變的不重要了,你對業務的理解需要遠遠大于你對技術的理解。在未來,用AI是基礎能力,AI對人也有技能要求,創新變得特別關鍵。”鄭月明說。
(文章來源:新京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