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2024年沖擊波:AI風口下誰會被甩下變革列車?
2024年,隨著人工智能的提速發展,教育與科技的融合更進一步。教育成為大模型運用落地的重要場景,企業和機構紛紛加碼訓練教育領域的垂類大模型,資金再一次涌向教育科技領域。
業內開始意識到,科技賦能的意義在于“減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教師免于非教學工作的煩冗干擾,讓家長減輕輔導作業的負擔。然而,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不僅在于把科技作為工具,探索新的教育機制,還在于建立優質的科技教育生態,從而達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AI+教育是必然趨勢,但應該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準則,保障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規范性。他指出,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一些衡量標準(有利與否、需要與否、適當與否)尚未達成共識。目前教育類AI作為一種工具,一方面可以在更廣的范圍內分享教育資源;另一方面也可能會讓善用AI與不善用AI的學生形成鴻溝,應該通過相關的政策和規范減小數字鴻溝,真正實現科技對教育公平的促進。
教育向“智”
2024年年底,“六年內基本普及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登上熱搜。在教育部印發的通知中,明確探索了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實施途徑,進一步完善相關課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
除了教學內容外,上述通知還鼓勵各地各校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課后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推動產學研用結合,研發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學習類課程和教學案例,為教學提供支持。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人工智能的運用已滲入我國教育的各個階段,在輔助教學、個性化學習、學習評估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了解,在一些新興的教育機構和實驗學校,AI課堂系統正在被普及,2024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184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包括北京宏志中學、北京市第八中學、天津市實驗小學等。
另外,越來越多的教育科技企業和在線教育平臺,如猿輔導、作業幫等,依托大模型技術開發了智能教育產品,運用于作業批改、學情分析、答疑輔導等教育場景,為政府和學校端服務。
網易有道CEO周楓認為,學校、家庭和自學三大場景逐漸成為大模型技術的關鍵應用點,對應的則是“教學助手” “家庭教師” “學習伙伴”三個角色定位。
據多位教師反映,通過AI技術,他們可以更高效地管理課堂,精準識別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困難,并通過智能反饋和評估結果實時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業內認為,2024年已經逐步解決好從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到個體知識可及的便捷化的問題,未來將是以教學模式重塑為代表的教育轉型。
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信息化與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繼新指出,通過人工智能教育,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礎的編程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邏輯推理、問題解決等高階思維能力。業內還有一種觀點,AI對教育資源的賦能想象在于打破了傳統教育資源匱乏的限制,例如通過AI教學平臺和遠程教育系統,教育資源匱乏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
出海增“熱”
自2024年以來,一批教育公司陸續將業務落地海外,結合全球“中文熱”這一趨勢,“AI+教育”為企業描繪出一幅海外市場的發展藍圖。
在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剛看來,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方面的重要特點是應用需求牽引。國內在大模型方面的探索有利于推動企業出海,不僅是教育,手機、汽車以及智能家居,海量的應用終端均為大模型落地提供了規模化應用場景。
有數據平臺預測,到2026年,全球在線教育市場規模或達到37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而ToB或ToG模式的規模效益,也推動中國教育企業在海外市場獲得一隅之地。除了早有市場布局的科大訊飛、網龍、好未來等企業,教育科技企業應用生成式AI技術的進程也在加速出海。從當下來看,快速開發和部署AI應用對教育出海企業的創新與轉型來說至關重要。
悟空教育創始人兼CEO王瑋向記者表示,AI技術與中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在其企業品牌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借助在硅谷的技術研發優勢,其通過AI技術實現了個性化學習體驗。
王瑋表示:“全球化的加速推動了中文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僅希望學習中文這門語言,還關注通過學習中文深入了解中華文化與全球經濟機會。同時基于國際教育合作持續深化,全球學校、教育平臺也加速了與中文教育品牌的聯動,我們正通過協作模式來推動中文教育的國際化。”
除了科技創新外,2024年海外中文教育的變化還體現在市場需求升級方面。王瑋觀察到,在中東和東南亞市場的當地家庭不僅注重語言的學習課程質量,還有更深層次文化交流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東南亞經濟彰顯出韌性與潛力,留學生選擇去東南亞的熱度高漲。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中國赴馬來西亞留學人數累計88854人,人數呈逐年增長趨勢(2020年疫情除外),截止到2024年第三季度,共有42180名新生申請簽證,其中中國學生占比44%。
新東方歐亞教育亞英及歐洲部負責人李青告訴記者:“東南亞增長趨勢比較明顯,尤其是在低齡階段(3—17歲),從花費方面來說性價比較高,2024年我們也去對馬來西亞、泰國的學校做了深入的探訪和交流,接下來亦針對這些國際學校做相關的業務布局。”
據她介紹,近兩年由于中國香港留學的花費低于英美地區,而院校排名又相對較高,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的就業聯動,致使中國香港越來越熱,所接收學生中申請香港的學生占比較高。
校企創“深”
回顧2024年,深化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建設等字眼頻頻出現在多個部門的政策性文件中。
2024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匯聚“政產學研用”等資源,融合資本、人才、技術、數據等要素,打造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生態。
近日,教育部再次發文部署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并公布了包括江蘇太倉、浙江寧波、浙江義烏、廣西南寧、四川宜賓、新疆昌吉共6家國家市域產教聯合體。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鵬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例指出,目前很多相關的研學實踐與企業合作,在實際情境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學生再圍繞實際問題展開探究,如解決一個具體的機器學習問題,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培養更多具備相關技能的人才,也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與活力,為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成果轉化”亦是2024年的熱詞之一,指的是將科研機構、大學及企業所取得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可應用、可商業化的產品或服務的過程。這一過程對于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在經濟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注意到,2024年中關村論壇發布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中,有多項是由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完成的,覆蓋光芯片、材料、量子等前沿領域。據悉,這些科技轉化成果都是校企“雙向奔赴”的結果。
在校企合作加深的背景下,產教融合也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特別是卓越工程師的重要基礎和必然路徑。業內專家認為,唯有在系統性思維下,打通教育與科技、人才之間的壁壘,構建全鏈條協作機制,才能讓創新活力充分涌流,為國家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持久動能。
儲朝暉告訴記者,2025年是期待改進的一年,行業內外都希望能夠將優質普惠公平的教育再向前推動一步。而如何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更有效地讓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將是中國教育改革的長久課題。
(文章來源:中國經營網)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