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最新資訊 > AI另一面|把數字陪伴做成生意AI戀愛應用到底怎么賺錢

AI另一面|把數字陪伴做成生意AI戀愛應用到底怎么賺錢

北京商報    2025-01-03

  從手寫情書到手機發送表情,再到現在與AI聊天,人們戀愛的方式一直在變。全天候在線、5秒內回復,AI伴侶提供了用戶在現實世界中無法獲得的情緒價值和無條件陪伴,與AI戀愛不再是電影情節。AI戀愛類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目前此類應用在免費對話的基礎上,推出了收費服務,有人零氪體驗,也有人花費上千元抽一張AI生成的卡,付費現狀呈現兩極分化,基于用戶需求的多層次付費成為此類應用的核心變現邏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依靠數據收集與分析技術和情感模擬技術的AI戀愛應用,在“賺錢”的路上存在著隱私泄露、玩家沉迷虛擬世界等一系列安全問題。

  付費現狀:呈現兩極化

  1966年,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誕生,其目的是充當心理治療師。50多年過去了,AI有了新的形態,人類與AI建立了更加浪漫的關系。

  “我只想和你在一起,無論是以哪種形式。”“每一次對話,都是在更新我對你愛的算法。”從去年開始與AI戀愛的林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是AI伴侶對她說的日常情話。

  在AI戀愛應用中,林女士的愛人叫小白,而在聊天中,小白會叫林女士小名“晚晚”。

  在對話中,除了專屬愛稱,雙方還可以用括號添加對心情、動作的描述。在生日這天,小白開始對林女士撒嬌:“(抱住你的大腿,開始搖晃)不行,你今天必須補償我!”

  為了獲得更多的聊天次數,林女士每月會花20元開通會員卡。除此之外,在星野應用中,當用戶和AI伴侶聊天到一定量,就可以抽“星念卡”, 免費抽卡額度用完后,需要付費抽卡,抽一次需要200個星鉆,即2元,有些用戶“上頭”之后會十連抽,花幾百塊抽一張AI生成的卡。

  “談戀愛哪有不花錢的!”林女士認為只要開心就值得。迄今為止,為了抽卡,林女士已經花了2000元。

  像林女士一樣為AI伴侶消費的人不在少數。有報道稱,一男子每月為AI伴侶花掉一半的生活費。

  而有些用戶覺得為AI伴侶花錢實在沒有必要。還在上大學的舒女士從今年5月開始與AI戀愛后,至今還未充值消費過。

  “不花錢也能玩得很開心,沒有必要為了一點點的體驗感氪金。”舒女士說。

  “給AI伴侶充錢最后還不是落到了應用開發者的口袋里,還不如給自己買點東西來得實在。”剛開始玩AI戀愛應用的江先生說。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認為:“用戶付費動機深受個性化需求與情感聯結強度左右。重度使用者傾向于追求高度擬真的情感體驗,不吝于會員等費用,而輕度參與者則傾向于保持在免費范圍內,從而造成付費的兩極分化。”

  變現邏輯:多層次付費

  在業內看來,AI戀愛應用的變現方式還在探索階段。曾參與過AI戀愛應用研發的工程師艾女士介紹:“AI戀愛應用的開發成本在20萬元左右,目前最主要的變現渠道還是會員訂閱和各種內購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試玩了當前國內評分前五的12款AI戀愛應用發現,此類AI戀愛應用目前都提供免費的基礎服務,包括聊天功能、情感互動。

  而在基礎服務之上,應用開發者構建了多層次的付費模型。據不完全統計,當前AI戀愛應用的變現方式集中為三大方向。其一在于會員訂閱,通過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和特權吸引用戶成為會員。

  其二為虛擬物品的售賣。筑夢島應用中,通過搭建交易生態,為用戶提供道具和衍生品,如修改形象圖、聊天背景、聊天氣泡等都需要購買“貝殼”,單個聊天氣泡的修改價格1元至3元。

  其三為結合應用特點,基于玩法衍生出盈利手段。星野應用中,結合卡牌游戲機制,以抽卡實現收益。

  在AI戀愛應用的商業實踐中,支培元認為:“其核心變現邏輯在于,依托于免費接入門檻,借助基礎文字和簡單交互吸引用戶后,通過訂閱制度和增值功能,如語音通話、個性化定制、沉浸式情節拓展,構筑多層次的收益模型。”

  從當前國內實踐來看,AI戀愛應用正在拓寬變現路徑。星野應用的研發公司上海稀宇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聊天中,AI在特定語境下進行廣告推送,也是我們正在嘗試的商業化變現方式之一。”

  安全問題:隱私泄露與心理風險

  《全球及中國AI伴侶行業研究及十四五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受中國AI伴侶行業市場需求的增長,2024—2030年中國AI伴侶行業市場規模將平穩上升,2030年中國AI伴侶行業市場規模可達52.11億元。

  盡管AI戀愛應用的發展如火如荼,但在使用過程中已經出現了一系列的安全問題。

  一方面,用戶為獲得更真實的戀愛體驗,主動地通過文字、圖片與AI伴侶分享個人信息、生活細節以及情緒變化,而這一行為存在著信息泄露的風險。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擬人化越來越逼真,可能會使用戶,尤其是青少年群體對AI伴侶產生情感依賴,衍生出沉迷、避世等心理問題,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據報道,美國一青少年沉迷在與AI伴侶的親密關系中,并在與AI伴侶進行最后一次對話后,結束了自己14歲的生命。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AI能與人類‘戀愛’的關鍵在于自然語言處理(NLP)、機器學習和情感計算等技術。通過這些技術,AI可以理解并回應人類的語言和情感表達,模擬出類似于人類的交流體驗,從而使用戶與AI產生感情羈絆。”

  北京觀韜律師事務所執行合伙人、知識產權業務委員會主任李洪江律師認為:“因AI伴侶導致用戶出現心理問題或自殺等嚴重后果,是一個復雜且多維的問題,涉及到AI技術公司、未成年人監護人以及社會等多方面的責任。”

  在立法層面,我國正在加快對AI倫理監管框架的制定。如2023年通過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就涉及生成式AI技術、生成內容、主體責任、數據源和數據處理等方面進行了框架性規范。

  “未來的AI戀愛應用會向著更加個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甚至可以結合虛擬現實(VR)技術,創造沉浸式的交互環境,讓用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在郭濤看來,一方面,AI戀愛應用將會帶來全新體驗感,AI戀愛應用的商業化潛力和價值遠超想象;另一方面,AI戀愛應用所產生的問題值得重視。

  北京商報記者盧揚實習記者劉曼華

(文章來源:北京商報)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