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先進計算智能與智能信息學國際交流”暨“產學研創”優秀成果展示—北京理工大學專場
附件:專家簡介
韓力群,工學博士,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裝甲兵工程學院客座教授、博導,發展中世界工程技術院院士。
曾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第五/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一/第二屆智能產品與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工商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教育部自動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現為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監事,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
孫富春,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IEEE/CAAI/CAA Fellow,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兼任清華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長聘教授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機器人中心主任。兼任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器人總體專家組成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和中國認知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智能機器人專委會主任。兼任國際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AI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主編,《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執行主編,國際刊物《IEEE Tra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 Systems》,《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IJCAS)》副主編或領域主編,刊物《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s》編委。
?
陶然、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信息安全與對抗學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高校青年教師獎和中國兵工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從事信息安全與對抗理論與技術,通信系統理論與技術,信息處理理論與技術研究。
1985年于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獲學士學位,1990年、1993年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1996年于北京理工大學電子學與通信學科博士后出站并留校任副教授,1999年破格晉升為教授,2000年受聘博士生導師。2001年3月-2002年4月在美國密西根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任高級訪問學者一年。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總裝重點基金項目、總裝預研、國防基礎預研等項目的支持下,對現代信號處理理論及應用、雷達系統與技術、通信系統與技術、高速實時信號處理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已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教材一等獎1項;以第一申請人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軟件著作權6項;以第一作者出版信號處理領域著作、教材2部;以第一、第二作者發表的論文被SCI、EI收錄100余篇。
指導23名博士生(包括2名外國留學生),其中5名已畢業,2次獲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指導了49名碩士生,其中41名已畢業;作為專家組成員,指導3名博士后,均已出站。
主要貢獻
所在學科信息與通信工程,它是當前各類人才培養計劃中唯一強調“教學”、“科研”并重的人才培養和獎勵計劃。2003年獲第七屆“中國兵工青年科技獎”。已申報國防發明專利5項。被3大檢索收錄論文100余篇,在IEEE匯刊、 Fuzzy Sets and Systems、中國科學(中、英文版)、電子學報(中、英文版)、兵工學報(中、英文版)發表論文5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教材4部。
指導了39名碩士生,其中27名已畢業,獲得過校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獎;從1997年始,協助王越院士指導了14名博士生,獲得過校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獎;指導18名博士生(包括2名外國留學生),獲得過校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育苗指導教師獎;作為專家組成員,指導3名博士后,均已出站。
作為負責人和第二負責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共20余項。負責的項目共10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面上項目,總裝備部重點基金項目、國防科工委重點預研項目和產業化項目,國防基礎預研項目。 對現代信號處理理論及應用、雷達系統與技術、通信系統與技術、高速實時信號處理等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承擔“97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項目,總裝預先研究,國防基礎預研,航天重點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等項目20余項。
在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等高水平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81篇,單篇最高SCI他引63次。獲授權發明專利51項,出版著作2部,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培養的博士有3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00年獲第二屆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
另獲部級二等獎2項、部級三等獎4項、海軍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
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研究成果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2006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7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任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帶頭人,2012年任分數域信號與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1]
?
?
段星光,北京理工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智能機器人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科技部“十三五”“十四五”智能機器人重點研發計劃總體專家組專家,指南編制專家;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專項項目首席;人工智能與教育機器人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救援協會影像分會副會長;全國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委會委員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委員(SAC/TC591);IEEE/ASME會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智能裝備技術分會常務委員;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用機器人分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機器人產業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長期從事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科研工作,開展醫療機器人的系統設計、機器人感知與交互、導航定位與規劃、人機協同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項;承擔北京自然科學基金、北京海淀聯合基金、北京科技計劃項目5項;作為數字診療專項首席科學家承擔“醫用機器人核心部件研發與應用”項目;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專利六十余項,出版譯著《醫療機器人》,參與機器人技術標準制修訂多項;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4項。
?
?
馬宏賓,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教育專委會常務理事、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兵棋推演與智能博弈專委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無人系統、機器人及嵌入式系統。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計劃,獲北京市自然科學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霍英東高等院校青年教師獎、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中國大數據學術創新獎、優秀科技成果大賽金獎、中國科技創新挑戰賽優秀獎。擔任國家信標委首屆人工智能技術委員會委員,參與多項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平臺相關國家標準的研制,參與了《人工智能標準化白皮書》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撰寫。受邀撰寫《中國學科戰略?控制科學》自適應控制部分。
?
中嶋宏( Hiroshi Nakajima )九州工業大學 教授
中嶋宏于1985年獲得日本神戶大學系統工程學士學位,2004年獲得日本熊本大學系統信息科學博士學位。他是奧姆龍公司的杰出技術專家和九州理工學院的客座教授。他還擔任過日本模糊理論與智能信息學學會會長。他是IEEE SMC、ACM、SOFT、JSAI、IPSJ和JSKE的成員。1999年獲Interaction'99最佳論文獎,2000年獲日本信息處理學會最佳作者獎,2007年獲國際模糊系統協會工業杰出應用獎,2009年獲日本模糊理論與智能信息學學會最佳論文獎、2011年獲SPIE生物醫學健康獎,以及日本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頒發的新技術開發獎。 Hiroshi Nakajima received the B.Eng. degree in System Engineering from Kobe University, Japan, in 1985, and Ph.D. degree in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 from Kumamoto University, Japan, in 2004. He is working as Distinguished Specialist of Technology at Omron Corporation and Guest Professor at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 has also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of Japan Society for Fuzzy Theory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cs. He is a member of IEEE SMC, ACM, SOFT, JSAI, IPSJ, and JSKE. He received the best paper award from Interaction’99 in 1999, the best author award fro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of Japan in 2000, the Industrial Outstanding Application Award from International Fuzzy Systems Association in 2007, the best paper award from Japan Society for Fuzzy Theory and Intelligent Informatics in 2009, Biomedical Wellness Award from SPIE in 2011, and the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ward from Japan Society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