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注入發展新活力人工智能開啟醫療“新未來”——海淀醫院實現醫療與科技相互促進為患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近代以來,每一次科技革命均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次科技浪潮正沖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與醫療實踐的有機結合,必將在衛生健康領域帶來深刻變革,推動醫療行業向更智能、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向發展。
發源于西柏坡、成長在中關村。如今,作為海淀區區域醫療中心的海淀醫院,擁有置身科技高地與科技巨人相伴的地域優勢,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注定是政府和人民賦予海淀醫院的責任和使命,也是醫院自身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
在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政策引領下,在區衛生健康委和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海淀醫院積極投入到科技創新發展中,充分利用周邊的科技資源,與高新企業開展深度合作,通過引進和研發先進的醫療技術,打造研究平臺,推動醫療科研的進步,實現醫療與科技的相互促進,為醫院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特別是,海淀醫院在向智能化醫院轉變的過程中,成立了創新醫療技術場景應用中心,陸續在智能醫療、智能醫藥、智能醫保、醫用機器人、智能健康管理等多個領域以及疾病預防、養老、科研等多維度開展了人工智能場景的成功應用落地。
初期嘗試——奠定智能醫療基礎
天智航骨科手術導航機器人臨床應用
海淀區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科研高地,擁有一大批頂尖的人工智能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和人工智能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在智慧醫療建設的初步探索階段,地處中關村創新核心區的海淀醫院便率先垂范,進行了先行先試的寶貴實踐。
■天智航骨科手術導航機器人臨床應用

2012年,在海淀區委區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持續專注技術研發的天智航公司將第二代骨科手術機器人投放到了海淀醫院,海淀醫院骨科成為最早一批接觸并開展機器人的科室。經過數年的發展,天智航公司骨科機器人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產品不斷更新迭代。
尤其是在2020年,海淀醫院配置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機器人系統,開展了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椎體成形術,將“微創”與“智能”有機結合在一起,手術過程精準、微創,大大提高了手術安全性,減少了患者、醫生的放射線暴露量。我國翻譯界泰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許淵沖先生在97歲高齡時在海淀醫院接受了“骨科機器人輔助股骨粗隆間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術后1周許淵沖先生下床行走,不久便恢復工作狀態,繼續投身于他畢生熱愛的翻譯事業。
隨著技術和應用均已日益成熟,在不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前提下,為了實現高科技成果惠及廣大患者,海淀區政府主動作為,引領并推行了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經多方論證比較,初步選定海淀區內醫療高新技術企業天智航公司的最新產品——第三代骨科導航機器人“天璣”,在海淀醫院進行先行試點。這是北京市醫療衛生領域首次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模式推動高端醫療設備應用,也是海淀區財政局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應用領域的一次全新嘗試。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推動醫療服務的優化和升級;企業通過提供先進的技術和服務,加快了國產原創高新技術成果的應用與普及速度;醫院通過引入先進的技術和服務,提升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增強患者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在政府購買服務的實踐中,政府、企業和醫院三方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
政府的支持使該技術得以穩健運行并實現了快速發展。2021年,天璣骨科機器人系統再次升級,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開展四肢、骨盆骨折、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以及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機器人系統。同年6月,海淀醫院骨科與積水潭專家共同合作,完成了海淀醫院首例通過天璣機器人輔助導航進行骨盆骨折內固定的手術,進一步拓寬了天璣機器人在海淀醫院的臨床應用前景。
此后,隨著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的不斷升級,海淀醫院骨科于2024年3月開展了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進入了創傷、脊柱、關節全面開展機器人智能手術時代。
短短3年,海淀醫院骨科使用機器人輔助手術已完成1300余例,滲透率已占骨科全年手術量的三分之一,并自主設計機器人配套工具專利2項,海淀醫院也成為國家衛健委、工信部“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示范中心項目”成員單位。
除手術機器人外,海淀醫院還在積極探索其他智能醫療技術的應用,如醫學影像識別等。這些技術的應用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輔診系統


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輔診系統
在影像人工智能方面,海淀醫院成功引入了“影像人工智能肺炎輔診系統”。該系統能夠大幅縮短胸部CT閱片時間,從每張片子需要十幾分鐘,縮短到300幅胸片僅需10秒即可處理完成。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作為北京市新冠肺炎感染定點收治醫院,海淀醫院率先使用該系統輔助診斷、量化評估新冠肺炎感染疑似病例,有效提高了診斷效率,為患者爭取了寶貴的治療時間。
作為北京市科委AI+健康協同創新培育項目的支持單位,海淀醫院與推想醫療科技和解放軍總醫院共同承擔了肺炎檢測人工智能輔助系統研發應用課題,并將該系統的臨床使用驗證情況總結推廣至海內外。此外,海淀醫院還參與了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的肺癌/肺炎早診早治的創新體系建設及推廣應用項目,榮獲2020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肺結節篩查及胸肺三維重建與手術規劃系統

人工智能胸肺三維重建與手術規劃系統
海淀醫院與推想醫療科技合作,引入了肺部CT影像AI輔助診斷系統,該系統已協助分析了約22萬病例,為胸外科手術提供了三維手術規劃和重建支持,助力了約1800例手術。同時,雙方還合作完成了5款產品的臨床試驗,參與了北京市科委課題項目3項,海淀醫院也因此被評為“北京市第四批示范應用項目基地”成員單位。
2024年4月,海淀醫院胸外科、放射科繼續與推想醫療科技合作,深化肺結節篩查及三維重建術中導航系統項目的研發與應用。這是全球首個獲批NMPA三類證的癌癥手術治療人工智能應用,不僅能夠幫助醫生精準重建肺結節與周圍血管、氣管的關系,還能展示肺結節所在的肺葉肺段,為肺癌手術前的路徑規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如對于以肺結節為表現的早期肺癌的患者,人工智能肺結節診斷系統能夠準確地識別肺結節的性質,而人工智能三維重建術中導航系統可以配合醫生進行精準亞肺葉切除,從而既達到早期肺癌的早期診斷,又更微創精準地進行了根治。使得早期肺癌患者能夠獲得長期的生存。這些AI技術的綜合應用,也將海淀醫院在胸肺手術規劃領域帶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高速發展——多個首例在這里實現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醫療市場的逐步成熟,海淀醫院在智能醫療領域邁入了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在此期間,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智能醫療應用和技術在這里得以實現,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康博刀”復合式冷熱消融系統

“康博刀”復合式冷熱消融系統
“康博刀”復合式冷熱消融系統是結合了超低溫冷凍消融和高溫熱消融的復合治療模式。通過同一微細探針實現從-196至80的寬廣溫度范圍,不僅保留了傳統低溫冷凍消融技術的優勢,還引入了熱消融的止血功效。
截至目前,海淀醫院與海杰亞醫療合作,在乳腺甲狀腺外科、胸外科已累計完成數十例該手術。這種微創的治療方式,避免了傳統手術帶來的大創傷,使患者恢復快,平均住院時間短,對日常生活影響小,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和勞動能力。
■新型無液氦心磁圖儀

新型無液氦心磁圖儀
2024年4月,海淀醫院心血管內科與北京未磁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了新型無液氦心磁圖儀,應用于體檢人群冠心病篩查、穩定型冠心病診斷等場景,展現出高準確率、高靈敏度、快速、無創、無輻射等優點。目前,已為3000多位患者冠心病的早期發現和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持。
■眼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

眼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
權威指南指出,通過早期篩查與早期干預,可以顯著降低致盲性眼病的發病率高達90%。海淀醫院眼科與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積極開展合作,引入了眼底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技術。
該技術通過便攜式AI眼底相機拍照,僅需約30秒即可完成眼底檢查,2分鐘左右便能收到檢查報告。能夠篩查和預測致盲性眼病,并對高危人群心腦血管等慢性病進行風險預測和評估。目前,海淀醫院已運用此項技術為上萬人次提供了眼底人工智能篩查,發現高危眼底疾病患者超過千人次。
多個首例應用和技術創新,不僅提升了海淀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也為醫療行業的發展樹立了新的標桿。
全面搭建——構建智能醫療生態系統
通過深度應用智能醫療技術、開展醫企合作與項目對接以及持續創新和優化服務,充分展示了海淀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的領先地位和創新能力。為構建更加完善的智能醫療生態系統,海淀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方面不斷深耕細作,開展全面搭建。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分析技術”科技應用場景建設項目

“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分析技術”科技應用場景建設項目
海淀醫院承接了“外周血細胞形態學分析技術”智慧醫療場景建設項目,成功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醫學檢驗領域。通過AI智能分析,醫院全面開展外周血細胞形態學檢查,及時發現血液病病例和臨床有意義的異 常紅細胞形態。近半年來,該技術應用已開展4400余例,其中新發現血液病20例,對臨床診療有意義的異常血細胞形態147例。通過此項技術的應用,不僅提高了醫療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還為血液病的早發現提供了有力支持。這對于患者的治療和轉歸具有巨大的意義,體現了人工智能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方面的顯著優勢。
■術銳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

術銳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
今年7月,海淀醫院泌尿外科成功完成了院內首例采用術銳單孔機器人輔助的復雜左腎腫物切除術。據了解,北京術銳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術銳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以其超越人手的精確度和穩定性,為患者提供了一種更為安全、微創的手術方式,也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和更好的治療效果。
與此同時,術銳手術機器人在婦科領域也展現出卓越的應用優勢,天然的盆腔給蛇形臂更好的施展空間。以卵巢囊腫和子宮肌瘤手術為例,蛇形臂靈活深入病灶,同時3D高清視野讓手術過程清晰可見,實現精準剝離,減少了周圍組織的損傷,提高了手術的精確性和安全性。單孔操作技術也使得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大大減輕。
除了已經落地的項目,海淀醫院還有一系列正在進行醫企對接的項目,每一項都代表著醫療技術的前沿探索和創新突破,一旦成功落地實施,將進一步拓展醫院的醫療技術邊界,為醫院帶來更先進的診斷和治療手段,為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2024年12月初,為貫徹落實《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北京市海淀區)海淀區高新科技臨床轉化工作機制(試行)》等要求,加快醫院學科建設和能力提升,促進高質量發展,海淀區特制定了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北京市海淀區)高新科技臨床轉化工作機制。在機制的推動下,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北京市海淀區)高新科技臨床轉化中心成立,設立在了海淀醫院。
在貫徹落實海淀區高新科技臨床轉化工作機制的過程中,海淀醫院將繼續秉持創新精神,深化醫企合作,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為海淀區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做強新質生產力引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 王艷潔)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