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行甲:在AI時代,我們該如何關注鄉(xiāng)村教育丨AI時代的人類意見
巴東的老師和孩子們: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經(jīng)濟觀察報》找我約稿,談一談生成式AI(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給時代帶來的影響。同時又有國強公益基金會的秘書長羅勁榮找我約課,請我給他們對口幫扶的欠發(fā)達地區(qū)學校的高三學生們做開年后的高考復習備考動員。他也提到AI時代孩子們的學習,特別是山村孩子們的學習似乎與城里孩子的差距越來越大,希望我去給山村的孩子們加加油。
2011年到2016年,我在湖北巴東擔任了5年多時間縣委書記,每年的必修課是到學校給孩子們講幾次課,有時是下鄉(xiāng)到村辦小學聽課并參加討論,有時是在高考百天倒計時前后,去給孩子們加油鼓勁,分享一些學習心得,更重要的是幫孩子們減壓。形成慣例之后,孩子們就有了一些期待,以至于走后多年我的郵箱以及網(wǎng)上眾多的留言中,居然有不少是高中孩子和他們的家長表達的遺憾和思念。后來得知也有學校把我以前在一中、二中和三中講課的視頻找出來放給孩子們看,我就更加感覺到一點責任感了。借此機會,我也希望以這篇文章的方式來給孩子們補個課。
跟大家分享有關教育的體會,要從前幾年一次做客的經(jīng)歷說起。那次我到北京出差,好朋友一諾邀請我到她家做客,我六點鐘到了,一諾的先生華章還沒下班,一諾忙著張羅晚飯,她的三個娃一個6歲,一個4歲,一個3歲,“哆來咪”似的在客廳玩著,于是一諾安排她剛上一年級的老大陪客。孩子一點不怵地充當起了主人的角色,看得出來他在找話題陪我,一會兒向我展示他的玩具,一會兒向我展示他在學校的美術作品。這讓我極其感慨,感覺似曾相識。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跟隨媽媽在山區(qū)農(nóng)村度過,那時爸爸在遙遠的地方做稅收員,一年回來一次。從懵懂記事的四五歲起,每當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媽媽忙著做飯,大我一歲半的姐姐給媽媽打下手,我就充當陪客人的角色。三四十年過去了,一諾家的老大是我見過的第一個和我一樣擔當這個角色的孩子。一諾辦了一所一土學校,她說一土的教育非常重視孩子的這種社會溝通能力。
我小學是在一個村辦小學讀的,一、二年級是復式班,條件不好,老師多數(shù)是民辦老師,母親只讀過兩年書,也不可能輔導我的功課,但是我小學畢業(yè)的時候統(tǒng)考的成績是全鄉(xiāng)第一名,居然超過了所有在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讀書的孩子,這在我老家那個鄉(xiāng)里是空前絕后的。在我之前鄉(xiāng)里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在我小學畢業(yè)后的近20年時間里也沒有人重復這個奇跡。再往后,隨著村辦教學點被普遍撤銷,這個紀錄就真的絕后了。在我的求學經(jīng)歷中,這個成績是比我后來考到省城念大學、考到清華讀碩士、考到美國留學都更讓我自豪的成績。前幾年我的一個已經(jīng)蒼老的啟蒙老師跟我講,我是他教學生涯中遇見過的一個很特別的學生,像是開了天眼。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四年級期末全縣統(tǒng)考,全班數(shù)學只有我一個人及格,而我考了94分。
在我的學習生涯中,我并沒有感覺到特別苦累,但是一直學習得不錯?,F(xiàn)在回想起來,童年被當作主人的陪客經(jīng)歷于我是極其寶貴的。母親后來講起在灶屋里聽見我和客人聊天時,學著她的樣子問客人家里有幾口人、種了幾畝田、喂了幾頭豬之類的問題,總是會忍不住笑。這種經(jīng)歷歪打正著地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和共情能力,這其實是比會答題會考試更基礎、更重要的能力。打個比方吧,如果說考試答題的技巧是武功中拳術劍法的話,那么觀察事物、與人溝通、體恤他人的能力就是內(nèi)力了。真正決定一個人的武功水平的,應該是內(nèi)力。
而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似乎不太重視這種內(nèi)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雙減”之前的課外輔導班,就是那種專門培訓孩子刷題能力的班,火爆到難以置信的程度,家長爭先恐后地拿著動輒數(shù)萬元培訓費,唯恐排不上號,手里的錢交不出去?!半p減”之后其實情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前不久,有一個深圳的好朋友說他們過去給孩子報班每年的預算只要五六萬元,現(xiàn)在轉(zhuǎn)為請人“一對一”地單獨輔導,每年的預算需要二十萬元,負擔翻了三倍都不止。我問他為什么要這樣,他說孩子的同學幾乎都這樣,他們能有什么辦法?
可是,我們教育的成功標志是什么呢?是考試得高分嗎?是考上的那個大學的排名嗎?還是孩子認識和適應這個社會的能力,以及在漫長人生中發(fā)展的潛力?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好的分數(shù)、好的大學,這些用考試來衡量的成績,是家長可以短期看得見的目標,而孩子的觀察力、溝通能力、共情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等,這些短期看不見的目標被很多人忽視了。
走過人生的半場,見過很多的人和事,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真正決勝千里的,是一些考試不考的能力。
前些年,我們?nèi)祟惖奶觳趴聺嵳J輸阿爾法狗的時候,曾有很多人討論教育應該培養(yǎng)通往未來的能力是什么?大家的結論是:凡是機器或者人工智能可以代替的能力,就是不值得花太多時間去訓練的能力;凡是不能遷移到其他領域的能力,也是不重要的能力。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一日千里,我相信隨著更新迭代,AI們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地覆蓋這個社會的簡單勞動。我們的教育是否應該更多地關注培養(yǎng)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我的判斷是,未來將屬于兩種孩子:一種是有趣的孩子,一種是可以吃任何苦的孩子。有趣就是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共情能力、欣賞能力,這些是無論多么牛的阿爾法狗都望洋興嘆的能力。而能夠吃任何苦則是面對快速發(fā)展的未來社會的競爭和壓力,我們的孩子最好要具備的能力。
這幾年曾看到過不少“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哀嘆。如果我們把這兩種能力重視起來,會發(fā)現(xiàn)寒門其實并不落下風。在人生的長跑中,寒門子弟可能起步偏慢、偏后,但是我們在低處感受到的冷暖疾苦,培養(yǎng)出的共情能力,磨煉出的吃苦耐勞,以及想去那個最遠地方的決心,這些內(nèi)力完全有可能會讓我們在后面的路程中完成追趕和超越。所以,作為欠發(fā)達地區(qū),特別是廣袤山村地區(qū)的老師,孩子們的這些內(nèi)力值得不惜一切代價去發(fā)掘和培養(yǎng)。
這些話,寫給巴東的老師和孩子們,我的祝福與你們同在。同時,也分享給其他山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老師和孩子們。
陳行甲
2023年12月
(作者系深圳市恒暉公益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曾擔任湖北省巴東縣委書記,并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nèi)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diào)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chǎn)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