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讓交通更加智慧宜行
推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建設 讓交通更加智慧宜行
來源:中國建設報作者:趙一新 梁昌征 郭志英 何霽 張紅利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實施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作出了任務部署。為便于各地更好地理解有關背景和主要內容,在此對《指導意見》進行解讀。
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平,特別提出加強智能道路、智能電源、智能公交等智慧基礎設施建設;《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提出整體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加強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以上部署要求勾畫了加快實施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的藍圖和路徑。此次印發的《指導意見》,進一步細化明確了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的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
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是全面推進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按照“堅持綠色發展,注重創新驅動”的原則,圍繞提升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
建設集成多種設備及功能的智慧桿柱
隨著路側感知設施掛載需求日益增多和道路空間集約利用的要求,智慧桿柱已成為綜合承載多種設備及功能的城市感知底座,建設也從單條道路“點線建設”轉向城市級“面域建設”,這就亟須加強智慧桿柱專項規劃編制,科學指導智慧桿柱系統性建設。
在總體規劃層面,《北京亦莊新城多功能綜合桿專項規劃研究》對面向自動駕駛的大區域范圍內多功能綜合桿組網規劃建設在體系架構、系統布局、空間場景、建設計劃、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規劃研究,完善了智慧桿柱行業規劃體系,形成了智慧桿柱頂層規劃的典型案例。
在詳細規劃層面,《拉薩八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智慧多功能桿與交通詳細規劃》是全國范圍內首個對集成20余大類、70余小類,涉及20余個權屬部門的路內感知終端設施進行全系統、全要素、一體化規劃設計的智慧桿柱類詳細規劃項目,對行業建設發展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
在工程建設層面,采用“多桿合一、多感合一、多牌合一、多管合一、多井合一、多箱合一”的技術手段,對城市道路空間內各類系統的場外設施進行系統性整合并與信息化功能有效集成,感知收集動態、靜態城市綜合服務管理數據,預留可擴展的掛載空間、結構荷載和管線接口;與智慧桿柱建設同步搭建綜合管理平臺。北京市雍和宮大街智慧綜合桿建設很好地整合集成了路內設施,利用“六多合一”的方式有效、有序地布置各類桿線設施,實現了街區智慧治理、節約街道空間、提升街道品質的效果,是智慧桿柱系統性建設的典型案例。
推進“雙智”協同發展
以支撐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和改善居民出行為切入點,構建城市道路、服務設施、城市建筑融合感知網絡體系,依托CIM(城市信息模型)平臺,聚合城市多源多類動態和靜態數據,建設支撐綜合應用場景的“車城網”平臺,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支持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逐步擴大示范區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改造升級路側設施
以支撐自動駕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多種應用為導向,構建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感知網絡體系,加快推進道路空間內“車路交互感知”的路側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動規劃、設計、施工、管養、運營全生命過程的智慧支撐技術體系建設,實現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全要素、全過程、全周期的數字化。
建設支持多元化應用的智能道路
科學編制智能道路專項規劃,制定總體架構,明確智能道路建設系統、建設任務、實施路徑和建設運營模式。分類別、分功能、分階段、分區域推進智能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各類感知設施接口建設技術標準,開展自動駕駛通勤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環衛、移動零售、移動辦公等新型服務業的多元化場景應用。有條件的地區可率先開展城市級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綜合性應用試點,探索重點區域“全息路網”建設。將智能道路感知設施建設內容納入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程序,實現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維。
支持智能道路工程關鍵技術研究
研發智能道路系統建設和運行狀態監測、路網運行系統優化等技術,加強對橋梁、隧道等關鍵設施安全技術性能的實時動態監測和預警關鍵技術研究。推動自動駕駛與非自動駕駛車輛混行系統安全智能管控技術研究,研制適應自動駕駛的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強化技術理論創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
面向城市道路智能化建設和車路協同項目建設需要,完善智能道路工程建設標準規范,構建智能道路技術標準體系,覆蓋智能道路專項規劃、工程設計、建設施工、竣工驗收、工程材料、設施產品、運維管理、應用服務等領域。構建智能道路評價指標體系,推進智能道路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趙一新、梁昌征工作單位為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郭志英工作單位為北京亦莊智能城市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何霽、張紅利工作單位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