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AI資訊 > 行業應用 > 金融科技最新報告:金融業有望成為AIGC落地的“試驗田”或率先落地三大熱門賽道

金融科技最新報告:金融業有望成為AIGC落地的“試驗田”或率先落地三大熱門賽道

新火種    2023-11-27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實現多方面發展,這無疑也將為金融業帶來深刻變革。由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帶動的金融創新,正在逐步滲透到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各領域,成為金融機構不得不面對的全新挑戰。

畢馬威中國聯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近日于2023年中國(青島)金融科技峰會上共同發布的《2023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首席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金融科技行業未來發展信心指數平均分提升至82.8,為近三年最高。調查顯示,今年共有77%的受訪企業將“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風險的擔憂”視為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最主要困難,但較去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選擇“合作摩擦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的企業占比則從45%增加到了54%。

《報告》稱,有92%的受訪企業看好AIGC金融應用前景,在ChatGPT引爆AIGC技術應用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化的當下,金融業有望成為AIGC落地的“試驗田”。從落地賽道角度來看,綜合金融科技、平臺賦能科技、財富科技有望成為AIGC率先落地的三大熱門賽道。

在監管科技層面,有21%的受訪企業把“推廣監管科技應用”作為首選項。與此同時,中國版“監管沙盒”也在持續推進中。不過,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帶來的新的業務風險和監管體系復雜程度帶來的合規風險,也對金融科技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融機構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風險擔憂略有下降

據預測,2020年至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80萬億元,占GDP比重達55%。到2030年,數字經濟體量有望突破百萬億元。

隨著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不斷深化,金融科技作為數字化時代科技驅動的金融創新,日益成為現代金融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驅動力量。“整體而言,金融業數字化轉型需要長期投入和持續變革,各類金融機構在此過程中會經歷探索、加速、成熟等多個階段。”畢馬威中國金融業主管合伙人張楚東表示,當前,行業整體正處在從快速推進轉型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平穩爬坡”期,數字化轉型成果將在未來若干年內逐漸顯現。

《報告》顯示,進入2023年以來,隨著我國從疫情防控中快速走出,經濟穩步重啟。但當前我國經濟復蘇依然處于早期,各行業的恢復態勢并不均衡。在不確定性增大的時代背景下,受訪企業依舊保持發展韌性,對行業未來發展保有信心:2023年金融科技行業未來發展信心指數平均分提升至82.8,為近三年最高。

從近三年數據來看,各類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評分基本處于2-4分,數字化進度保持平穩。其中,銀行業評分連續三年穩居第一,保持在3.5分以上,處于行業數字化轉型領跑者地位,證券資管業次之,最新數字化轉型評分為2.9分。

受訪企業主要從事的業務領域中,2023年平臺賦能科技(33%)、普惠科技(14%)和財富科技(10%)位列前三。其中,財富科技的業務內容涵蓋賦能財富管理價值鏈,為客戶提供高效、便捷的財富管理服務等。

調查顯示,今年共有77%的受訪企業將“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風險的擔憂”視為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最主要困難,但較去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選擇“合作摩擦成本和管理成本較高”的企業占比則從45%增加到了54%,且有23%的企業將其作為了首選項,較去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對此,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總監朱云帆表示,隨著金融科技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場景日益增多,往往因溝通渠道不暢、協調機制復雜而產生較高的合作摩擦成本和管理成本。“金融科技公司標準化產品和金融機構客制化需求之間的差異也導致了該隱性成本增高的重要因素。”

他認為,金融服務機構和金融科技公司雙方都應具備快速適應市場和科技發展的能力,早日形成新場景應用和落地的標準化合作模式。項目管理方面,提升治理水平,并通過引入內外部專業化人才,明確定義業務需求和技術方案,以打通溝通壁壘。“當然,面對新增的應用場景和多樣化的客制化需求,如何部署和分配有效資源,持續高質量研發和迭代自身產品解決方案,亦成為科技公司的一大課題。”

AIGC有望深度融入金融機構日常運營

金融科技一直走在前沿技術應用的最前沿,在ChatGPT引爆AIGC技術應用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化的當下,金融業有望成為AIGC落地的“試驗田”。

調研顯示,共有92%的受訪企業看好AIGC金融應用前景,并且27%的受訪企業已有技術和產品布局。對于看好AIGC金融應用前景的企業來說,AIGC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并存,但總體上,機遇大于風險。

例如,77%的企業認為AIGC可以優化業務創新、內容生產,深度融入金融機構日常運營,68%的企業認為AIGC能通過人機交互、提升虛擬場景的溫度服務等方式升級用戶體驗,而在挑戰方面,36%的企業認為AIGC會使數據收集、使用、披露面臨更多合規要求,數據共享與隱私保護成行業焦點。

從落地賽道角度來看,綜合金融科技、平臺賦能科技、財富科技有望成為AIGC率先落地的三大熱門賽道,尤其是對于綜合金融科技賽道,有47%的受訪企業將其作為首選。

此外,隨著行業技術的發展,企業核心技術要素的分布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調研顯示,綜合技術賦能已成為行業內最主流的核心技術要素之一。在AI核心技術領域,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占比較高,分別為34%、25%。此外,受訪企業在計算機視覺、知識圖譜、智能語音與對話式AI等細分方向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朱云帆表示,在ChatGPT引爆AIGC技術應用和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逐漸深化的當下,金融科技企業有望把握生成式AI大模型崛起的機遇,依托“基礎通用大模型+行業落地小模型”贏得金融領域的更多市場空間。

監管科技持續發力

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科技發展迅速,政府高度重視金融監管的創新和改革,并將其作為推進金融行業穩健發展、防范金融風險的重要抓手。

《報告》指出,相較2022年,2023年“推進監管科技應用”選項超過了“持續推進中國版‘監管沙盒’”,其中21%的受訪企業把“推廣監管科技應用”作為首選項,比2022年提升3個百分點,監管科技對平衡金融科技創新和風險作用日益增大。

與此同時,中國版“監管沙盒”也在持續推進中。“監管沙盒”是監管部門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一個測試、試點、探索的環境,以促進金融科技的應用和發展。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監管沙盒建設,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促進“監管沙盒”的發展。另外,加強金融科技創新、風險等信息披露、發布實施金融科技標準規范、開展金融科技產品信息認證和信息技術服務機構備案也是受訪企業認為平衡金融科技創新和風險的必要舉措。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的進步,為監管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以ChatGPT為代表的AIGC為監管科技注入了新動能。監管科技的應用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識別風險、預防違規、優化監管流程,更好地遵守監管規定,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發展監管科技是平衡金融科技創新和風險的關鍵舉措。”朱云帆分析,面對金融科技蓬勃興起所帶來的業態主體多元、長尾客戶眾多、產品跨界嵌套、集團混業經營、多重風險疊加等新特征新變化,金融管理部門注重將科技驅動優勢貫穿事前事中事后的金融監管全鏈條,探索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等科技手段,逐步實現并優化規則數字化翻譯、數據實時化采集、風險智能化分析、結果自動化處置等功能,著力提升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行為監管的科技應用水平,從而使金融管理部門對各類金融科技創新真正做到“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

不過,他認為,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帶來的新的業務風險和監管體系復雜程度帶來的合規風險,要求企業將數字合規工具無縫嵌入交易行為監測、業務數據報送、風險事件報告等場景,提升金融監管效能、降低合規成本、有效地促進監管達標。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科技內生的技術風險出現時,將會對金融市場造成系統性擾動影響。“由于監管科技的運行依賴于架構邏輯、算法模型和指標為維度的正確性,這要求提供和使用監管科技的機構定期審閱指標和模型以確定其及時準確的反映監管需求,并在自動化數據采集過程充分考慮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的合規要求。”朱云帆稱。

(文章來源:財聯社)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