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三年計劃,粵港澳加大AI賦能學習
近日,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聯合騰訊就促進 " 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協同發展 ",共同發布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三年計劃》。
該計劃指出,在 2023-2025 期間,在大灣區范圍內培訓 3000 名人工智能教學高素質教師,培養 300 名國家級科創賽事優秀學生,打造 30 所人工智能示范學校,建立 3 對人工智能教育互助伙伴城市;同時規劃了 " 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協同發展 " 一系列內容,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及粵港澳三地師生交流。
就廣州來看,目前廣州市已為全市中小學提供一至八年級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市級托底資源,使農村學校也能開展人工智能教育。此外,廣東省多個示范高中利用 AI 智能口語評測技術,累計服務了 800 余萬英語口語考生,智能化測評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也實現了因材施教和師生減負。
作為第一批普及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城市和全國 " 智慧教育示范區 ",廣州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走在全國前列。廣州市已經確定荔灣區、天河區、黃埔區為市人工智能課程改革試驗區,全市 147 所學校為市人工智能課程改革實驗校,并編制了全國首部通過省級審核的人工智能教材。
整體而言,人工智能會給教育領域帶來方法、場景、內容等的創新與迭代,促進教育行業的技術進步乃至行業整合,但同樣又為新的教育細分領域和衍生產品、衍生服務創造出復合性的新機遇和新機會。
目前,海外已開始發力 AI+ 教育的應用,多鄰國、可汗學院、Chegg、Quizlet、Speak 等廠商通過與 OpenAI 合作,在 GPT 大模型上做微調和接口調用,以增強原有的產品體驗,帶動 AI 技術商業化落地加速。在國內,科大訊飛發布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網易有道發布 AI 口語老師等。
但是," 人工智能 + 教育 " 在取得新進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面臨多重挑戰。
9 月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全球首份關于在教育和研究領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指南,并呼吁各國政府盡快就此問題實施適當的管制和教師培訓,確保這項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遵循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與此同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表示,對于人工智能教育,建議主要把握三個方面:
1、是 AI 賦能學習變革,把原來大規模標準教學,轉向大規模個性化學習;
2、是通過 AI 賦能課程重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課程結構需要新一次的轉型和更新;
3、是 AI 賦能場景創新,通過技術把課堂教學突破教室、校園的邊界,讓我們的教育無處不在,讓教育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