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聊聊AI在太平洋兩岸的“管”與“放”
2023年9月以來,美國國會已經舉行了多達三次的聽證與辯論,討論AI立法是否需要落地。令人矚目的是,三場會議聚集了多位來自美國硅谷的科技巨頭領袖,與國會議員進行非公開的磋商,主題是政府應如何對AI進行適當的監管。
參與這場討論的科技業重量級人物包括谷歌、微軟、Meta以及OpenAI等AI技術公司的CEO們。會議結束后,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爾斯·舒默(Schumer)向媒體表示,他在會議中提出了“政府在AI監管中是否應發揮主導角色”的問題,“盡管各方意見不一,但所有人都一致認同這一觀點?!?/p>
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也參與了這次參議院的非公開討論。他在會后向媒體表示,AI的問題涉及到人類“文明的風險”。 馬斯克強烈建議,美國應當建立一個專門負責對AI進行“審判”的機構。
馬斯克的立場并不“穩定”。早在2013年的生日派對上,馬斯克就與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展開過激烈的辯論。馬斯克認為,除非我們建立防火墻,否則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人類,讓我們這個物種變成螻蟻草芥,甚至走向滅絕。但他并未成功阻擋谷歌對Deepmind的收購。但不久以后,他與阿爾特曼(Sam Altman)共同創立了非盈利實驗室OpenAI,成為引爆2023年AI熱潮的ChatGPT的“孵化器”,贊助OpenAI的馬斯克并未成為這波熱潮中“吃螃蟹的人”,而是在成果出現之前與阿爾特曼決裂離開了董事會。
在“發展”與“約束”之間搖擺的馬斯克最終還是回到了辯論桌上,與昔日搭檔阿爾特曼共同呼吁建立專門的政府機構處理AI的復雜問題,甚至并對AI技術的應用采取許可制,但人工智能觸及的領域龐大,立法者若希望通過出臺一套包羅萬象的法律對AI實行有意義的約束,難度可想而知。
在9月12日的參議院聽證會上,共和黨聯邦參議員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與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布萊恩·沙茨(Brian Schatz)合作推出《人工智能標識法案》(AI Labeling Act),要求科技公司對AI生成的內容進行標識、并告知消費者相關AI科技背后的所有者身份。
這些提議與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有相似之處。今年4月,中國網信辦面向社會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包括,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商在提供服務前經過政府的算法備案和安全評估,這對AI服務的提供商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
區別于中國較為有效的網絡安全監管,美國更多采用自由放任或者最低限度的監管。也因此,不少反對者以此為由拒絕建立統一的“人工智能監管部門”和許可證制度,如谷歌公司公開反對建立專門監管AI的政府機構,據CNBC報道,谷歌公司今年6月在一封回應給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的信函中說,谷歌支持分散式的監管方式,以“多層次、多利益相關者的方法” 治理人工智能,這與美國一貫的立法宗旨也相一致。受到更強烈的反對意見的影響,美國的AI監管制度目前暫未有明確的時間表出現。
中美兩國在監管上的對比也正是AI發展方向的考量,這一問題我們將在讀懂AI系列專欄03中進一步分解。但需要承認的是,由于AI的迅猛發展,國家政治安全的邊界正在不斷拓寬,如中國網信辦在10月18日提出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中所述“反對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操縱輿論、傳播虛假信息,干涉他國內政、社會制度及社會秩序,危害他國主權。”如果任由AI巨頭們掌握人工智能話語權,穩定、和平的國際政治秩序將受到新的挑戰,從這一角度來講,走在AI監管前列的中國,更及時地劃定了AI發展的安全路徑。
路漫漫其修遠兮,這條路也是一條不斷衡量的路,在充分聽取了企業、學者、監管機構的意見建議,并經歷多輪討論和研究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出臺,在第三條明確了發展與安全并重、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將“發展”和“創新”放在了“安全”和“治理”之前,更明確了鼓勵AI發展的宗旨,此外,該辦法的命名為“管理暫行辦法”,表明其具有動態調整的特性,體現了中國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監管理念的變化:根據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制度將及時、動態地做出回應,與此同時,上文提到的安全評估與算法備案的對象也進一步限縮至“提供具有輿論屬性或者社會動員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
擁有特斯拉每天從自家車輛上的攝像頭接收并處理的1600 億幀視頻畫面和推特每天新增5億條信息流的馬斯克也并未閑著,一如他不“穩定”的立場,馬斯克將他的新公司命名為 X.AI, 并躬身入局,開啟下一場AI之戰。
AI出發在我們之后,卻走在我們之前。我們或許不知道未來中美雙方對AI的監管會走向何方,但正是這種不知,正是AI的發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廣闊、更多元。
(作者:彭凱,Chambers上榜數據律師;聶千旭專注于知識管理和主持演講的 00后合規律師)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