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專家楊崑:AI技術將影響媒體的全環節、全過程以及最終業態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11月15日,2023 AI+智媒科技大會在成都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指導,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主辦,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聯合主辦,封面傳媒、封面科技承辦。大會現場,多位專家針對“AI+”和“智媒”內容進行了分享。楊崑在發表演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教授級高工、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互動媒體標準推進委員會主席楊崑就《AI技術在傳播領域的趨勢研究》這一話題進行了精彩的演講。
“AI發展進入了全面融合的新階段AI的市場規模在近年來處于快速增長中。全球AI市場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達到2496億美元;國內AI市場規模預計2023年達到388億美元,到2027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150億美元。在這一輪增長之中,AIGC是目前發展的熱點領域,可以將現實世界內容遷移至數字世界(孿生能力),也可以將數字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內容互通并輔助現實世界的內容生成(編輯能力),最終希望能向模仿人類的創作能力邁進(創作能力),為應用創新賦能。
AIGC在文字、語音以及圖像視頻等領域發展形成了從識別到生成的能力矩陣,并在日常辦公、傳媒、影視娛樂、電商等場景較快落地。“AI+” 應用推動媒體進步AIGC在媒體領域的應用推動了產業的全面進步,以數據資源為主要生產要素,通過大模型為代表算法體系,結合先進算力形成信息到泛化對象的精準映射,提高平臺連接和處理效率,形成以海量內容呈現和智能交互為代表的新傳播能力。隨著智能技術在全過程中的廣泛應用,新聞媒體機構可實現高效策劃節目,實現跨場景報道,隔空全息互動等方式,解決了時空因素的限制。
AIGC技術可運用于媒體工作中的內容創意、內容制作、內容宣發等生產全鏈路。在內容創制、視頻剪輯、文稿修改、內容校對等各環節中優化傳統工作模式、工作形態和工作流程,提高媒體生產運營效率;實時智能生成圖像、視頻和音效,打造可視化和可聽化新聞,提供更符合用戶需求的媒體新聞內容。AI+媒體內容生產正向更復雜的方向演進,隨著音頻,實時性,互動性的相互融合的沉浸式體驗增加,會迎來一個全新的全維媒體內容時代,而AI+是無限優質內容供給的保障。
“AI+"帶來媒體運行形態的改變搜索形態的媒體傳播對所有已經生成的數據進行索引,不斷追求媒體受眾需求匹配結果的準確性;AI+使得媒體平臺可以激發創作者生產內容積極性并通過算法賦能不斷追求更高質量的內容。AI+也給媒體信息流推送服務帶來創新可能,針對用戶個性化需求,通過輸入判斷精準生成所需要的高質量信息,以及所需要的的信息呈現方式。進而形成針對用戶的娛樂化內容,教育內容、音樂、新聞組合、應用甚至廣告。AI系統與現有的信息流間并不是替代關系,而可能成為新的一種信息生產與交付方式,社交與內容平臺會更精準高質量的AI生成信息(文字,圖片,視頻,甚至工具)。“AI+”推動媒體傳播算法繼續進步互聯網供過于求的海量信息、虛假新聞、無效信息、低俗內容成為受眾的困擾,算法可以幫助受眾接收對自身有效的新聞。
智能推薦算法應用于新聞推送中,能夠過濾掉大量的無用信息和受眾不感興趣的內容,極大地節約了受眾的時間與精力,提高了新聞信息內容的分發效率和受眾獲取信息的效率。算法在目前新聞的傳播領域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算法在應用中暴露出一些問題:精準推送導致信息窄化,長期沉浸于同質化的信息內墜入“信息繭房”,受眾失去了了解不同信息和事物的機會和能力;受眾所享受的媒介服務是以個人信息來換取的,算法推薦系統成為受眾隱私暴露的高風險點;算法推送的信息內容是無窮盡的,受眾能否擺脫其推送的內容完全取決于受眾的自控力;算法推薦推送的標準是受眾的興趣與需求,在點擊量是唯一評判準則的標準下,導致部分低俗、惡俗、庸俗的信息被大量推送給受眾;群體極化與過度娛樂被放大,算法推薦新聞是對受眾興趣與喜好的反映,但這不代表推送的新聞信息就是社會的重要話題。在“AI+”時代,媒體應該建立自己的媒體算法思維,對于算法進行優化調整,解決存在的現實問題。另外,還要針對“AI+”時代新的狀況提出可行的應對方案,要在準確把握大模型等技術帶來的影響基礎上,建立符合新情況的理論標引和工具手段。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