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大灣區文化交流橋梁,廣東省粵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嘉年華圓滿落幕
11月18日,廣東省粵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嘉年華 (以下簡稱追夢營)在深圳市騰訊濱海大廈成功舉行。本屆追夢營由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主辦,騰訊承辦,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廣東省教育廳、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共同指導。
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執行會長林迪夫,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二級巡視員夏方明,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處長張偉,廣東省教育廳事務中心信息數據部主任楊生華,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孫楠,騰訊未成年人保護體系負責人、騰訊用戶平臺部總經理鄭磊,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教育行業負責人石梅,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內其他優秀營地的師生、高校專家、各地人工智能教育單位代表等200人出席本次活動。
作為廣東省面向中小學生的全省性競賽活動,活動共吸引來自深圳、廣州、香港、澳門、揭陽、韶關等3000多所學校,近4萬名學生參與,包含限時創作挑戰、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覽、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嘉年華頒獎典禮四大板塊。讓大灣區青少年們在參觀、聆聽、觀摩、互動中增進相互了解、凝聚共識、形成友誼,形成穩定堅固的情感紐帶,促進了港澳青少年增強文化認同,與內地深度交融,增強對祖國的向心力。
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執行會長林迪夫在頒獎典禮中致辭表示:“舉辦本次人工智能追夢營嘉年華活動,目的是加強粵港澳三地青少年的交流合作,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聯合培養,希望粵港澳三地師生能夠以此為平臺,增進了解、凝聚共識、收獲友誼、發揮潛能,攜手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廣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二級巡視員夏方明也表示:“這次活動,粵港澳三地青少年廣泛關注、熱情參與,我們從中看到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魅力,看到了新時代青少年擁抱科技、追逐夢想的品質和風采。”
騰訊未成年人保護體系負責人、騰訊用戶平臺部總經理鄭磊表示,希望在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之下,追夢營能持續作為青少年學習人工智能、交流交融、提升自我的重要窗口,為更廣闊的地區傳遞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經驗,也為灣區更輝煌的發展藍圖貢獻一份力量。
活動現場,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內其他優秀營地的青少年的100多名師生齊聚一堂,圍繞“科技點贊生活”主題,完成了“幫助走失兒童回家”“長者跌倒提醒”“智能普通話練習助手”等創意編程作品。同時,也有師生們在騰訊自研的“騰訊游戲織夢引擎”所打造的虛擬仿真實驗室里,來到“”完成充滿想象力的任務挑戰。不同地區的青少年們在團隊協作中交流經驗碰撞靈感,激發創新思維。
來自深圳寶安中學(集團)塘頭學校的學生林俊呈,以熱點新聞“女孩海邊走失事件”為啟發,結合AI人臉識別功能,制作了幫助走失兒童回家的作品《科技點贊生活》。香港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初中生朱柏恩則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制作了訓練專注力的作品《尋找迷失的公主》。深圳市大學城西麗實驗學校的袁煜豐在結識了港澳同學后,通過AI翻譯功能,設計了《智能普通話練習助手》,幫助來自不同地區的伙伴們練習普通話,開展交流。
這些優秀的創意與完善的程序設計背后,是青少年對于社會議題的關注,表達了他們對于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更多人獲取幸福生活的思考,這個過程中,無論是作品立意還是功能設計,都直觀體現了“科技向善”的理念。
此外,來自揭陽市揭東第一中學的林梓玥和澳門圣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中學英文部的黃松沛同學則在探索項目中,通過合作計算出了機械狗開展科研任務的最佳路徑,結合紅外線探測、路況識別等AI模塊,在高度虛擬仿真的南極中高效完成了任務挑戰。
為解決獨居長者在家中跌倒失救的問題,A1組開發了名為《安心長輩》的APP。運用ai拓展模塊-姿勢偵測編寫了程序,透過視像鏡頭去偵測是否有長者跌倒。一旦偵測到疑似長者跌倒的畫面,App就會自動詢問長者是否需要報警救助。若詢問三次都沒有回復,則自動撥打救援熱線電話。
專業評審團根據各個小組作品的程序設計、主題立意及任務完成情況,分別就創意作品和虛擬機器人兩個比賽模塊評選出14個創意團隊獎、8個合作團隊獎及8個優勝團隊獎,以及突出個人貢獻獎和指導老師獎,并舉辦頒獎儀式。
指導學生參與多屆追夢營的澳門培正中學劉冠華老師表示,“活動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學習成長機會,幫助他們培養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也為我們與多地青少年交流學習搭建了寶貴的平臺。
為了更好地推動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發展,18日下午,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舉辦,嘉賓就人工智能在教育、科研、產業等多領域的前沿進展、發展范式、落地應用等熱點問題進行深度交流研討。在致辭環節,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曹培杰致辭指出:“對于人工智能教育,建議主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AI賦能學習變革,把原來大規模標準教學,轉向大規模個性化學習;二是通過AI賦能課程重構,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課程結構需要新一次的轉型和更新;三是AI賦能場景創新,通過技術把課堂教學突破教室、校園的邊界,讓我們的教育無處不在,讓教育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學習。”
教育部義務信息科技課標組組長熊璋圍繞《人工智能教育的布局、變局與新局》進行了主題分享,他表示:“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貢獻在于,一是從智能到治理,教育治理,人工智能很容易發現差距;二是從智能到質量,創造真實性、合作式、團隊式學習的平臺,這是人工智能比較容易做到的事;三是從智能到秩序,做到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
香港立法會功能界別(資訊科技界)前議員譚偉豪在分享香港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經驗中表示:“未來香港要做好AI教育,要有很多不同的創新動力。我相信,以后的AI教育一定是百花齊放的,一定是每個學校、每個課程、每個課件可能都不同的。希望香港教育局開放校園,結合不同外面的科技企業一起做。”
廣州市電化教育館資源服務部主任羅杰明提到:“整個廣州市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以三年作為啟動和推進。第一年是普及階段,我們希望做到有平臺、有資源、有師資。第二年的目標是提質增效,希望做到“三個優”,優秀的平臺、優秀資源、優秀的師資;第三是創新應用階段,希望做到“三個高”,高效能平臺、高質量資源、高素質師資,打造廣州人工智能教育品牌。”
深圳市教育信息技術中心資源與應用推廣部部長羅曉峰分享AI教育推進的實踐經驗:“深圳市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整體框架是四個多樣化,課程多樣化、學習平臺多樣化、師資多樣化、學習方式多樣化。”
主題分享環節后,在騰訊教育高級顧問嚴玉慶的主持下,澳門利瑪竇中學校長張慧玲、香港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STEM教育統籌主任曾祥俊、溫州市中小學創客教育項目負責人林春、揭陽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術教研員方少芹、深中南山創新學校黨總支書記鐘蔚濤出席了圓桌環節,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現狀與挑戰》分享了他們對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的理解與展望。
澳門利瑪竇中學校長張慧玲表示:“在人工智能方面,這個時代要迎來很大的機遇。我們也是活在Z世代的老師,要讓老師有信心陪同孩子學習,迎來新的機遇。”
深中南山創新學校黨總支書記鐘蔚濤提到,“智能產品的加入,已經改變了我們日常的交流,改變了我們的學習和對話的方式和空間。學生面對未來世界的時候,如何有智能化的思維,利用智能化工具來協助進行問題的解決和創新,這種思維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從小學階段開始進行人工智能的普及化教育,這一意義非常重大。”
香港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STEM教育統籌主任曾祥俊談到:“未來的小朋友生存在AI的年代。讓他們具備什么素養、怎么讓學生有團隊協作,以及他們怎么探究運用AI解決身邊的困難,這是最重要的。”
揭陽教育局教研員方少芹認為:“在這個時代下,如果對人工智能的科學原理一點都不清楚的話,會焦慮、不自信。這種不自信會導致生活的幸福感降低很多,希望讓人工智能成為孩子們學習的內容之一。因為懂得而自信,因為自信而能夠讓人工智能成為更好的學習方式,更好的生活方式。”
溫州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林春表示:“把AI教育普及真正推進下去,溫州學校規劃了推進模式,強調每個學校要打造一門AI課程,一支AI團隊,一個AI項目,一個AI的實驗室,一個AI品牌活動,并且開發構建三階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普及類的課程、社團拓展類的課程,以及綜合提升類課程。”
活動期間,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聯合騰訊就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協同發展”,共同發布了《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三年計劃》。雙方將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贏、協同發展為原則,在人工智能師資培養、粵港澳科技人才協同培養、粵港澳青少年交流互助深化等等方面展開三年深入合作,共同探索青少年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的有效路徑,促進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創新與高質量發展。
目標在2023-2025期間,在大灣區范圍內培訓3000名人工智能教學高素質教師,培養300名國家級科創賽事優秀學生,打造30所人工智能示范學校,建立3對人工智能教育互助伙伴城市;同時規劃了“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協同發展”一系列內容,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及粵港澳三地師生交流。
發揮游戲科技之力,五年深耕人工智能教育普惠
2019年起,騰訊扣叮舉辦“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公益活動,并為全國中小學提供編程學習工具、課程、師資培訓等高質量的人工智能教育資源。五年來,追夢營走進了全國1.9萬所中小學,覆蓋全國33個省級行政區(包含自治區)300多個地區,獲得30余個地方教育單位發文支持,讓近10萬師生在活動中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提升信息科技素養。騰訊互娛青少年業務負責人張帥表示:“未來,騰訊將繼續發揮游戲技術能力,通過軟硬件結合等多元形式持續助力數字教育普惠,為我國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培養帶來更多可能。”(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 王旭)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