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教育創新”論壇在文華學院舉行
中新網湖北新聞11月10日電 (張鈺)由湖北品牌發展研究中心、文華學院人文學部共同主辦的“人工智能背景下法學教育創新論壇”近日在文華學院召開,來自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專家和武漢市公檢法系統的法官、檢察官、律師近百人,共商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的改革。論壇圍繞人工智能對法律職業的影響、人工智能時代法學教育面臨的沖擊、人工智能急需的法律規制等展開了交流,觀點精彩紛呈。面對人們普遍關心的“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法律職業”問題,大家各抒己見。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民四庭一級法官陳祥指出:“人工智能僅僅是輔助法官辦案的助手或參謀角色,對于復雜疑難案件的解決能力是比較有限的,對價值權衡、政策和社會影響力的感知更是不足,法官仍然是辦案的主導者。”武漢百智誠遠科技有限公司孫詩怡副總經理認為:“人工智能會替代相關領域的工作,進而影響就業、收入分配等,但同時也應看到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法律AI輔助工具,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相關法律風險,提升法治效率和效益,從而推動善治”。上海建緯(武漢)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一律師認為:“人工智能無法取代律師,因為人工智能欠缺處理復雜人際關系的情感能力,也欠缺法律人所特有的經驗法則和邏輯思維能力”。法學教育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沖擊,眾多嘉賓紛紛獻計獻策。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劉介明教授指出:“法學教育要立即對AI的快速發展作出回應,包括讓學生了解AI的發展及對法學實踐與法學教育的深刻而長遠的影響,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使用或熟悉最新的AI法律應用軟件或者場景,法學院及相關教師要積極將AI融入到法律課程教學之中。”文華學院法學系主任謝薇教授指出,“要構建‘人工智能+法學’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培養學生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數量巨大的法律條文、案例要旨、法律觀點、裁判文書進行深度加工、聚合和剖析的能力”。據悉,文華學院法學系努力探索智能化學科發展的路子,已從教學設備智能化、開設智能化課程、教師踐行智能化等方面進行了嘗試。(完)
相關推薦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