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給金融帶來哪些創新機遇?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長三角金融科技國際論壇談了這些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第三屆長三角金融科技國際論壇日前在安徽合肥舉辦,聚焦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AI大模型賦能金融創新等核心議題,探討大模型等金融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機遇,助推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盧文彬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全國經濟金融科技最發達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匯聚了大量的優質資源。AI大模型時代的到來,為長三角進一步優化配置資源提供了全新場景。一方面,AI大模型的研發、應用和推廣需要匯集海量的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長三角深厚的金融和產業基礎將發揮其獨特優勢,推動金融服務與產業創新各個環節高效適配,為AI大模型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面,金融行業創新也需要AI大模型的持續賦能。對于金融行業而言,AI大模型并非單純的技術疊加,而是在多元化業務場景中充分結合AI大模型的獨特優勢,推進金融產品、經營模式、業務流程等領域的創新,進而推動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樣,長三角豐富的金融業態也將為AI大模型的生態構建提供重要的試驗田。
科大訊飛總裁吳曉如則表示,大模型的問世讓人工智能技術在文本生成、語義理解、知識問答、邏輯推理等眾多方面取得了階躍式突破,金融行業作為信息密集型行業,在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上走在各行業前沿,也將是大模型時代受益最大的行業領域之一。
高端對話環節,各位專家共同圍繞影響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挑戰、科技如何賦能金融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金融深度融合帶來的機會以及對未來金融科技發展的展望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東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方紅星認為,真正高質量發展的金融行業應該是能夠安全地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且保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相吻合又健康可持續的金融行業和金融服務。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要從有效性、可及性或者可獲得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四個方面去認識。金融是跨時間跨地域跨個體調度資金的行業,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個體之間調劑資金的余缺,是金融行業的本質。金融行業要想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就要有效發揮自身調度資金或者配置資本的能力。金融最主要的功能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幸福。如何把有限的金融資源配置到真正需要資本的實體經濟行業,這對金融服務的可及性提出一些挑戰。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教研部執行主任劉鳳委認為,人工智能賦能金融行業的最終的目的是通過金融的傳導讓實體經濟更有活力,讓中國經濟總量和結構保持可持續性和高質量發展。從實體經濟角度,大數據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正在消費和投資領域進行許多探索。針對經濟結構和高效增長上,無論從總量上還是從結構上,都對金融機構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這意味著金融機構要想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識別客戶、服務客戶。特別是銀行,人工智能是一種生長機制,銀行業自身戰略、文化、評價機制等方面需要進行變革,更好地應對實體經濟的挑戰。
調研顯示,大模型已經被寫進六大國有行及多家股份制銀行的半年報中,就報告來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基金業、財會業等基礎行業場景都已疊加大模型的能力提質增效。會上,來自銀行、證券、財會等領域的專家就大模型行業應用現狀做了分享。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智能財務研究院院長劉勤教授分享了大模型在財會領域中應用的思考。財務領域中的垂直大模型能夠幫助企業對歷史財務數據進行分析,預測未來的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輔助制定更科學的財務策略。風險管理和財務預警方面,通過對各種風險因素的訓練分析,設立潛在的風險點并提供預警機制,在投資決策、籌資決策、股利分配決策等方面提供科學決策依據。財務報告智能分析方面,大模型可以自動生成財務報告、資產負債表等,減少人為因素對財務數據的影響。財務領域對于AI的規則性和穩健性要求更高。為克服自身的不足,大模型在財務領域應用需要結合存儲在規則和知識圖譜中人類積累已久的管理經驗和智慧,需要對新應用模式進行精心設計和系統實現,才能真正地發揮大模型的作用。
本次論壇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安徽監管局指導,中國銀行保險報、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安徽省數字金融科技協會、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江蘇省數字金融協會、浙江數字金融科技聯合會提供支持。
版權保護:本網登載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多媒體資訊等)版權屬中國日報網(中報國際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獨家所有使用。 未經中國日報網事先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給中國日報網提意見:rx@chinadaily.com.cn-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