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離人工智能時代有多遠?惠農網CEO申斌這樣說
5月26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字經濟創新與繁榮”高端對話在貴陽召開。
紅網時刻新聞5月27日訊(通訊員 向曾艷)
5月26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數字經濟創新與繁榮”高端對話在貴陽召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微軟(中國)、阿里研究院、惠農網、遠大集團等來自政府、協會、高校和國內外知名企業代表出席,深入探討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大數據應用與各個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共同探索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活動上,惠農網創始人兼CEO申斌結合企業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與貢獻。
今年以來,ChatGPT霸屏熱搜,在短時間內迅速激發了社會公眾對智能化、數字化的關注與技術迭代的期待。人工智能,是否能夠加速賦能于數字經濟,以及正在復蘇的實體經濟,也成為了此次數博會的探討主題之一。惠農網創始人兼CEO申斌結合企業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與貢獻。大數據的高效使用是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一環。
申斌表示,真正的大數據需要具有“三性一標”,即時間連續性、空間覆蓋性、高頻發生性、數據標準化。算法是核心,大數據分析不同于數據分析,需要有創新的思維、模型、算法,進而創造出全新的數據產品和應用場景,換而言之,就是數字與實體的有機融合。基于此,惠農網研發了惠農大數據及大數據系列應用產品,科學助力農業農村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
惠農大數據現有標準化農產品及農業投入品數據12億多條,每日穩定更新的農業電商標準化數據可達20多萬條。“惠農大數據”部分服務案例。申斌介紹,人工智能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中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尤其在農業領域中可以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在產業建設前,通過人工智能提供客觀的可行性方案,可避免資源浪費;農業生產中,能預測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幾率,降低風險;農產品投入市場時,可做好智能化管理優化庫存、和產銷對接。這些都是人工智能在農業中的應用,能切實幫助農民增收,是智慧農業的未來之路,也是惠農網正在做的事。惠農網“農技學堂”為廣大農業從業者解決種養難題,推進農業創新。
申斌說,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種養難題,但農技專家資源很稀缺。以前惠農網的做法是把全國幾千個農技專家整合起來,然后在惠農網上面以問答的形式,幫助農戶解決問題,后來也通過直播即時回答農戶問題。
ChatGPT的出現,為惠農網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研發了惠農AI,并將其訓練成為智能農技專家,實時為農民提供咨詢服務。后續,惠農網也將持續探索惠農AI在農業數據分析、農業金融服務、農業供應鏈管理、產品溯源、農業教育和培訓等方面的應用。
據了解,惠農網創立于2013年,致力于用先進的“互聯網+農業”技術賦能賦智農業產業升級。歷經十年發展,惠農網已從農業互聯網B2B服務平臺發展成為了國內領先的農業產業數字化服務平臺。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