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王巍:人工智能在捕捉新聞熱點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記者 | 肖芳
作為老牌門戶,新浪在移動新聞資訊領域起步有些晚。但經過四年的投入,新浪新聞客戶端的用戶規模已經從行業第十名追趕到行業第三。2016年第一季度,新浪新聞客戶端開始發力,當時的月活躍用戶規模(MAU)僅為2540萬。此后的幾年中,新浪新聞客戶端的月活躍用戶每年以25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截至2020年一季度,新浪新聞客戶端的月活躍用戶達1.3億人。
回想過去幾年奮起直追的過程,新浪首席信息官王巍對界面新聞表示,新浪管理層決定從2016年開始加大移動端的投入,把新浪新聞App打造成為一個綜合的智能媒體平臺,這個決策是至關重要的。新浪新聞客戶端在起步時,今日頭條已經崛起,隨后幾年,移動互聯網的增長紅利也逐漸消退,這對一個剛起步的產品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王巍看來,讓人工智能技術發揮更大作用,加強精細化運營并提升內容優質程度是新浪新聞客戶端能在2018年之后繼續保持增長的關鍵。
2018年,新浪加強AI技術的應用,輔助專業編輯對內容進行甄選把關。在算法上,新浪新聞客戶端更注重滿足用戶的短期興趣和長期興趣閱讀,避免因為不斷根據興趣推薦而造成的過度推薦。2019年,新浪成立AI媒體研究院,以 “智能+”移動資訊媒體為核心,打造智能媒體生態。
王巍表示,人工智能在捕捉新聞熱點以及制作熱點專題上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捕捉熱點上,新浪新聞通過人工智能學習以往全網熱點、垂直熱點的爆發路徑,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歸納去總結一些熱點預測的規律,可以成功地預測一些熱點。在制作熱點專題上,原來人工制作至少需要半小時,而引入人工智能技術之后,系統能夠快速幫助編輯找到過往和熱點相關的新聞,編輯在5分鐘內就可以制作好一個專題。
7月26日,在2020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大會(2020GAITC)“AI時代下的新媒體與社交娛樂”專題論壇上,王巍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教授楊易等多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人工智能在新媒體、社交娛樂等領域的前沿應用與發展趨勢。在他看來,整個內容生態信息生態會因人工智能技術產生一些非常大的變革,一定程度上會打破我們現有社會的一些連接結構,對傳媒行業產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以下為界面新聞整理的與王巍對話實錄:
界面新聞:現在各個新聞客戶端的內容以及內容呈現形式都有一些趨同,如何在同質化中尋找到差異點?
王巍:確實是有一些同質化的趨勢,新浪新聞作為媒體最重要的還是以優質內容為根本。但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是,新浪擁有全中國最好的社交媒體。依托于微博的數據和內容,我們給用戶提供有特色的內容。新浪成立快22年了,新浪新聞所有的內容、數據已經形成強大的樹形結構的知識圖譜。新浪新聞在這些知識圖譜形成的大數據基礎之上,做了很多人工智能的建模和應用,能夠廣泛應用到新浪新聞的媒體推薦的機制里來。同時,微博內容和數據跟新浪新聞的是打通的,微博成立11年收集到了每一次在微博上爆發的熱點,它的形成過程,醞釀過程,爆發過程,甚至是它層層轉發的再爆發過程。新浪新聞可以去學習這些全網熱點、垂直熱點的爆發路徑,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去歸納去總結一些熱點預測的規律,就可以成功地預測一些熱點,或者是比別人更早地發現整個媒體網絡上熱點的醞釀過程,從而更早的去推送有關熱點的內容。
比如,2019年4月的巴黎圣母院大火,大概是當天凌晨微博上旅游類博主發了第一條博文,新浪后臺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監控平臺鷹眼監測平臺監測到這篇微博,而且它很短的時間內被轉發數量超過10倍,閱讀量增長幾十倍。我們就覺得這是一個潛在的熱點,正在爆發。我們馬上去做人工的核實,當天晚上歐洲媒體的報道出來后,新浪新聞就在第一時間把巴黎圣母院大火變成一條新聞,推送到用戶的手機,實現全網分發。總結來講,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通過對同一條新聞高頻率的抓取轉化量、閱讀量的數據,去比較前后這兩次抓取數字的變化,就可以發現熱點。這種熱點的內容可以用在圖片新聞、文字新聞,也可以用在直播新聞上。除此以外,新浪新聞與微博雙平臺打通后,形成的網狀知識圖譜,也解決了“信息繭房”的難題。
界面新聞:視頻直播類的內容,如何通過人工智能監測發現熱點?
王巍:我剛才講的是知識圖譜。實際上人工智能還有很多個分支,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視覺處理。我們還有一個后臺叫云剪系統,是基于視覺處理技術的。比如,在一場體育比賽直播中,我們會抓視頻流和語音解說流,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識別整場比賽里面最精彩的籃球中的扣籃三分球、足球中的射門,把兩三個小時的比賽處理成三五分鐘的精彩集錦。
界面新聞:從整個行業來看,人工智能、算法等新技術給媒體帶來的改變主要有哪些?
王巍:由5G、云計算、大數據、AI、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協同創新所驅動的智能經濟打破了原有的社會聯結架構,相應的這些技術也驅動著媒體生態格局也發生著巨變。根據我的經驗及認知,我認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對智能媒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對內容生產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的逐漸發展,地震新聞、天氣、交通等模板類新聞,都可以由機器自動生成。
第二、對內容形式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媒體能夠提供給用戶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文字、圖片、視頻,未來VR和AR技術會更多的應用于視頻內容中,用戶不僅能夠閱讀,觀看,甚至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進入到虛擬的環境中,而通過增強現實技術,還能夠將虛擬與現實連接,給用戶帶來個性化的閱讀體驗。
第三、 對媒介載體的影響,未來,內容消費場景不再局限于PC、手機端,智能設備、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無人駕駛等均將成為用戶觀看、收聽新聞資訊的媒介。
面對新技術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浪新聞重點發力布局全景生態,將優質內容分發到除移動客戶端之外的社交媒體、智能音箱、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互聯駕駛的汽車屏等更多的分發場景與設備,并以社交圈層傳播、精準定向、場景時機推送、智能語音等多種方式最終觸達用戶。
界面新聞: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用戶對即時準確的信息需求量猛增,這是否讓你們對新聞客戶端接下來的發展趨勢有新的思考?
王巍:在疫情信息傳播中,數據驅動的信息傳播迅速展開,疫情傳播應用場景不斷涌現,應用范圍持續拓展,提高了疫情信息的生產、聚合、分發效率。更涌現出一批滿足用戶多元需求的新型信息產品。比如,新浪新聞的實時權威的疫情地圖,它是一個將大量抽象的數據用圖形、圖表等具象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可視化新聞報道產品,讓復雜、晦澀難懂的數據信息,以簡單明了、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給大眾。截至3月31日,我們的實時疫情地圖累計被查看超過27.5億次。同時,中國智能媒體集結抗“疫”,集中展示了媒體智能化發展的創新空間和發展潛力。具體表現在:
第一、主流價值導向將引領智媒的發展;
第二、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知識圖譜等技術領域的加速突破,會推動媒體認知智能的升級;
第三、人工智能應用將從當前生產、分發等重點環節逐步滲透至全流程、全環節,推動智能媒體縱深發展;
第四、智能媒體將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重構內容服務體系,推動經濟效益穩健提升;
第五、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保障,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才能不斷激活媒體的AI能力。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