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菜共生AI工廠、無人果園數字平臺……重慶在智慧農業領域有這些成果
9月1日,2022智博會智匯八方國際新聞中心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媒體群訪活動在線上舉行。現場,多位專家圍繞渝北區興隆鎮智慧種苗工廠項目、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談論。節水節肥50%以上、節省勞動力80%以上 科技創新助力智慧農業會上,重慶市農業科學院產業發展處副處長、研究員劉吉振重點講解了重慶農科院魚菜共生AI工廠技術與裝備以及“一張圖”“一平臺”“一張網”打造山地農業數字閉環兩個成果。
劉吉振介紹,重慶農科院經過多年研究,還形成了魚菜共生智能工廠技術裝備整體解決方案,蔬菜單位面積年產量20噸/畝,養魚密度可達100 kg/m3,餌料系數降低20%,生長周期縮短1/2。實現種養耦合全循環,蔬菜栽培氮肥全替代,節水節肥50%以上,整體節省勞動力80%以上。該項目目前已開展推廣應用,成果轉化合同額5000萬元。什么是“一張圖”“一平臺”“一張網”打造山地農業數字閉環?
劉吉振表示,“一張圖”指的是在全國率先繪制省域大尺度數字一張圖,并建成重慶農業監測數字平臺,實現每一地塊的地理信息精準獲取、糧油種類智能解譯等功能。而“一平臺”指的是山地果園智慧管理平臺。該智慧管理平臺實現了管理精細化、作業標準化,一級果品率提升40%。“一張網”則是指“巴味渝珍”電商大平臺。平臺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主題,采取基地直播、領導代言等方式營銷,累計交易額達1億多元。通過“一張圖”“一平臺”“一張網”,從產前、產中和產后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數字閉環年產優質種苗1.5億株。
數字孿生管理平臺實現無人化作業訪談中,重慶農科院農業工程研究所副所長鄭吉澍以重慶渝北區興隆鎮的智慧種苗工廠為例,介紹了如何在農業領域進行數字化改造。據了解,重慶市渝北區興隆鎮智慧種苗工廠主要開展工廠化蔬菜優質種苗生產,年產優質種苗1.5億株,供給渝北80%的蔬菜種苗市場需求。
“我們通過搭建數字孿生管理平臺,把現有的設備按標準通訊協議連通,實現了統一集中數據采集管理。”鄭吉澍提到,在蔬菜播種環節,實現了基質拆封、基質攪拌、育苗穴盤自動堆垛等自動作業,節約該環節勞工人數2人以上。在物流運輸環節,采用牽引AGV,實現了轉運架在播種車間和育苗車間任意苗床的自動運輸,系統平均工作效率達1080盤/小時,節約該環節的勞工人數3人以上。在苗期管理環節,開發了遮陽、風機等環境控制設備物聯網系統,根據溫室環境參數自動控制溫濕度、光照、水肥等。同時,還構建了生產溯源系統,采用現場實時錄入,實現了從種子來源、品種等各個環節的人員、時間、天氣等溯源信息采集。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可查看種苗生產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數據。
遙感智能識別、數字鄉村 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訪談最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周蕊圍繞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進行了演講。周蕊介紹,近幾年,重慶農科院在全國率先研制了省域級“農業產業數字一張圖管理平臺”,該平臺突破了丘陵山地地塊級邊界智能提取,目前已實現全重慶區域水稻、玉米、油菜、茶葉等主要糧油作物的遙感智能識別、種植規模的智能提取等。
“我們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區首次研制了‘無人果園數字平臺’。”周蕊提到,該平臺主要針對山地農業園區或產業基地,實現了從智慧選址、建園等生產過程的精準數字化管理,在全國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會上被評為特別貢獻案例。周蕊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在農業產業優勢產區,重慶農科院正在研建“縣域級數字鄉村管理平臺”,提供 “鄉村資源、鄉村規劃、鄉村產業、產村治理、鄉村服務”五大功能模塊的“云邊端”一體化的數字鄉村解決方案。
上游新聞記者 孫磊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