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押寶人形機器人能否賭出下一個萬億市值?
【CNMO科技】2025年,人形機器人從科幻電影中的虛構形象,真切地走進了現實生活。在蛇年春晚的舞臺上,一群身著花棉襖的機器人歡快地扭起“秧歌”,讓更多人開始關注人形機器人這一領域。
如今,眾多行業巨頭紛紛投身其中,圍繞人形機器人展開的激烈競賽已然拉開帷幕。英偉達更是早已敏銳捕捉到這一新興賽道的巨大潛力,欲將人形機器人領域打造成公司市值增長的下一個萬億級突破點。
與此同時,手機廠商們不再滿足于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憑借在智能交互與硬件制造方面積累的優勢,紛紛將目光投向機器人新賽道。車企們也不甘落后,紛紛將人形機器人設為“下一站”。 此外,在AWE 2025上,海爾智家、追覓科技、石頭科技等多個家電企業也帶來了機器人產品。
對此,CNMO推出“人形機器人'新事重重'”專題報道,本文將和大家討論的是“英偉達押寶人形機器人”。
過去,英偉達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電腦顯卡、人工智能、汽車芯片等領域。不過,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這家憑借GPU革命改寫人工智能進程的企業,在市值沖破3萬億美元大關后,卻以驚人的速度轉身投向人形機器人這一物理智能的新戰場。
風口上起飛的英偉達
過去兩年,英偉達(NVIDIA)的股價猶如坐上了火箭,一路飆升。這背后,是AI和芯片風口的強勁推動。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英偉達作為AI芯片領域的領軍企業,其GPU產品成為了各大科技公司爭相搶購的“香餑餑”。從2023年到2024年,英偉達的股價漲幅驚人,市值從1.2萬億美元飆升至3.28萬億美元,漲幅超過200%,一度拿下美股市值榜首。
然而,風光的背后也暗藏著挑戰。2025年初,一家名為DeepSeek的AI初創公司橫空出世,其通過獨特的算法優化和架構設計,大幅降低了對英偉達高端GPU的依賴,對英偉達的市場地位構成了直接威脅。這一消息一出,英偉達股價應聲暴跌,單日市值蒸發近6000億美元,創下了美國股市歷史上最大單日市值蒸發規模的記錄。
英偉達在AI芯片領域的統治性地位,源于其GPU架構對深度學習算法的完美適配。但當DeepSeek等新興企業以算法優化降低硬件依賴的警示響起時,黃仁勛的危機感顯露無遺。盡管CEO在財報會上展現出了出色的戰略定力,但單日蒸發6000億美元市值的驚魂時刻,暴露出市場對單一技術依賴風險的深刻憂慮。
這種焦慮源于AI芯片產業正面臨的"數字天花板效應"。當算法優化與硬件進化的邊際效益遞減時,尋找新的應用場景成為必然選擇。人形機器人作為AI從虛擬世界走向物理世界的終極載體,承載著將算力轉化為機械智能的終極使命。
機器人智能中樞
馬斯克的Neuralink探索腦機接口,波士頓動力展示動力學的極致,而英偉達選擇的賽道更具基礎設施屬性。Jetson Thor平臺的推出,標志著英偉達要從“AI加速器提供商”進化為“機器人智能中樞構建者”。這種定位轉變,源于對"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的深刻理解:機器人不僅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更需要將AI算法與物理世界的實時交互實現無縫對接。
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正站在商業化量產的臨界點上。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持續迭代,華為將盤古大模型注入機械軀體,OpenAI的具身智能研究取得突破。英偉達此時入局,恰似在智能革命的前夜搶占戰略高地。
從投資版圖可見英偉達的戰略縱深:Serve Robotics的配送機器人驗證末端配送場景,Machina Labs的精密加工機器人拓展工業應用,Bright Machines的自動化制造構建生產基礎設施。這些布局形成“芯片-算法-系統-場景”的完整閉環,與特斯拉垂直整合的"整車制造+自動駕駛"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基礎設施化戰略,本質上是將英偉達在AI訓練(DGX系統)、虛擬仿真(Omniverse)和邊緣計算(Jetson系列)的積累,轉化為機器人時代的“水電煤”基礎設施。當每個機器人都需要英偉達的大腦時,其商業模式的想象空間將呈指數級擴張。
下個萬億市值,能成嗎?
麥肯錫預測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將在2030年突破200億美元,但這一數字可能嚴重低估了技術擴散的速度。當機器人成本曲線呈現“性能拐點”(Knee of the Curve)時,家庭、醫療、教育等C端場景的爆發將帶來非線性增長。
更值得關注的是“機器人即服務”(RaaS)模式的興起。正如云計算改變了軟件交付方式,機器人作為硬件服務訂閱的模式,可能催生出比傳統硬件銷售大10倍的市場空間。
回望科技史,每次計算范式的轉變都伴隨著巨頭企業的戰略躍遷。IBM從制表機到主機的轉型用了20年,英特爾從存儲器到處理器的轉身用了10年,而英偉達從GPU到機器人大腦的進化,可能將在5年內完成。
當AI不再局限于數據中心,而是擁有了行走的軀體和交互的雙手,屬于物理智能的萬億市值藍海,或許正在為這家硅谷企業展開全新的畫卷。這場從數字世界向物理世界的遠征,終將驗證一條新的產業定律:在智能革命中,提供基礎設施的企業,終將獲得指數級的回報。
- 免責聲明
- 本文所包含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看法,不代表新火種的觀點。在新火種上獲取的所有信息均不應被視為投資建議。新火種對本文可能提及或鏈接的任何項目不表示認可。 交易和投資涉及高風險,讀者在采取與本文內容相關的任何行動之前,請務必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最終的決策應該基于您自己的獨立判斷。新火種不對因依賴本文觀點而產生的任何金錢損失負任何責任。